身清气正要“内外兼修”

时间:2014-09-02 18:22:04 点击: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党员干部应加强个人修养,内外兼修,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才能身清气正,廉洁奉公。

所谓内修,即修为民之心,修公仆之念,修从政之德。夙夜奉公,勤政廉政,一枝一叶总关情。

修为民之心。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党员干部要在思想深处解决权为谁用、情为谁系、利为谁谋的根本问题。常兴为民之举,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责,时刻同百姓站在一起,同呼吸、心连心、共命运,时刻站在百姓的立场说话,把百姓的满意当作最大的政绩。要多些“民念”,少些“官念”;多踩“泥土”,少蹲“机关”;多说“民话”,少打“官腔”。要汲取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公仆情怀,涵养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之念。看全局,抓整体,重实干,讲实效。

修公仆之怀。古人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增强公仆意识,常怀公仆之心,常修公仆之德,是各级领导干部立身做人的必然要求。对于干部来说,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是人民的公仆,绝不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做党和人民的公仆,时刻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要有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韬奋精神”;要有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要有“功成不在我任期”“功成不需归于我名”的政绩观和名利观……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心甘情愿为人民劳作。

修从政之德。国以德而兴,人以德而立。古语有云,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德是为官之魂。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所谓明大德,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之“钙”,使之成为崇德修身和开展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所谓守公德,要以“天下为公”,谨记“自己也是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谓严私德,要淬炼清廉的品质,老老实实、堂堂正正、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做人和做官。作为党员干部,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为党增威,为官树德,为民尽心。

所谓外修,即要慎独、慎微、慎初、慎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走好人生每一步。

慎独,操行自守。“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即使一个人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不做失道失德的事。部分干部在阳光下能够按章办事,循规蹈矩,但如果远离了组织和纪律的约束,如若“无人区”,放纵自己的行为,一失足成千古恨。朱熹曾有言“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这要求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有没有人注视、监督,都要自觉遵守道德和党纪国法,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慎微,如履薄冰。“祸患积于忽微,小恶终成大疾”,有的人热衷于“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拿一点、收一点、贪一点”。他们自以为,这些“小节”问题,顶多也就安个“道德素质一般”的“罪名”。殊不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节不拘,小德不修,最终只会“城门洞开”,走向犯罪。作为党员干部就要谨小慎微,牢记“堤溃蚁穴,气泄针芒”的古训,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着手,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慎初,莫忘初心。“万事皆有初,欲善终,当慎始。”明代哲学家王廷相讲过一个“轿夫湿鞋”的故事,说他坐轿进城遇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开始时怕弄脏了鞋“择地而行”,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此后便无所顾忌的踩下去。“轿夫湿鞋”的故事告诫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官,都要戒慎于事情发生之初,将自己的一些苗头性思想和出格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误入歧途。

慎终,善做善成。“扉不由初,鲜克有终”。一个人做到慎始并不难,难的是慎终如始,始终如一。少数干部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权和利,在所谓“仕途不顺”的时候,便产生了“政治上的损失,要用经济的收入来补偿”的错误心理。有的领导干部出现了“59岁”现象,担心退休后“人走茶凉”、“权力失效”,便通过退休前的最后一“搏”来“安享晚年”,最终落得“晚节不保”。老子有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党员干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做到笃心志,坚毅力,警钟长鸣,自律不怠,小心谨慎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德江县纪委   杨旭琴)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