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丨副参议长蒋德铭传奇人生

来源:铜仁市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0-12-24 19:56:35 点击:

图为蒋德铭旧照。

 

蒋德铭(1902—1958),字润霖,桐木坪乡瓮坑人。

德铭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姐弟3人,德铭居二。民国元年(1912)其父世兆为维持家人生计,携家迁居县城,靠挑水卖为生,3年(1914)德铭的父母先后去世,12岁的德铭带着弟弟流浪街头、山村,靠乞讨难以养活弟弟,于是将其送到姐家,自己留在城里求生。先后跟人学木匠、泥瓦匠等,但都由于性格倔强,不屈于老板的虐待,弃业出走。4年(1915)贵州军阀周西成在铜仁招兵,年少的德铭为谋生路,百般恳求要去当兵,招兵连长见他机灵,能吃苦耐劳,将其收下作随身勤务兵。

德铭在周西成、王家烈的部队里先后当过勤务兵、号兵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并加人国民党。民国21年(1932)铜(仁)松(桃)江(口)万(山)四县联立中学毁于兵火,铜仁县发起募捐,德铭捐出500块银元修建校舍,受到民众的好评。25年(1936),蒋介石下令,原贵州49军整编为国民党第8军,调出贵州驻防湖北、河南一带。德铭被派送到国民党中央高等教育班南京分校第5期学习。毕业后,回到第8军102师2旅任旅长。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102师奉命在徐州阻击日本侵略军,受挫溃散,德铭没有部队可归,被调任军部参议员。

民国28年(1939),德铭看到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非嫡系部队被逐一整垮。觉得自己文化低又无靠山,不会得到重用,于是解甲归乡闲居。他性格开朗,对人和气,慷慨大方,当地人们习惯地称他“蒋旅长”。抗日战争期间,为安置流亡师生,在铜仁组建国立三中,当时教师宿舍困难,德铭主动让出两间私房,接来两位老师居住。民国37年(1948)德铭被选为县参议会副参议长。县政府先后两次授于他乡长权力,派他到漾头、卜口等地剿匪禁烟。在此期间,他常和原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失意将领接触,关心时局,了解国家根本形势。暗里常言着“此路不通、去找毛泽东"的话。1949年9月,中共地下党员杨天源奉第二野战军三兵团10军联络处之命,来铜侦察黔东一带敌军布防情况时,通过邓恕高找到德铭,要他提供敌军布防情况,他及时准确地向杨天源提供了这一重要情报。1949年秋,国民贵州省主席谷正伦企图挽救垂危命运,布置了军事应变计划,铜仁专署、县政府的文武官员编为南路纵队,准备撤退到梵净山打游击,德铭被委任为南路纵队第三防剩大队长,参加了县党部组织的反共委员会在北教场召开的反共防剿大会,德铭没有执行上级布置的应变计划。

1949年11月,解放军主力部队过境解放了铜仁旋即人川作战,接管部队未及时到达,原旧职文武官员全部溃逃,铜仁暂时处于“真空"阶段。国民党特务吴冠军和匪首罗泽民网络松桃牛郎、沙坝等地1000余匪众来抢铜仁城。在解放军地下联络员禹化伦的指示下,邓恕高写信招回潜逃在乡下的绅士回来保城,德铭与其他绅士相继回城,临时成立治安会,调集各乡乡丁进城防守,德铭负责总指挥,为了充实保城的武装力量,还约请杨保和杨政国部共100余人枪。德铭率领乡丁在新老东门奋力抗击,打垮土匪多次进攻,使县城免遭场劫难。1949年12月铜仁县人民政府成立,德铭将原在军队留下的1支手枪主动交给政府。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参加了坝黄、桐木坪、小江口、谢桥等地的剿匪斗争。

1951年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德铭主动向政府坦白交待有关历史问题。结案时,因反革命罪被判刑投入劳改,1958年逝世于瓮安煤矿。(碧江区纪委监委 杨代华 整理)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