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三力”汇聚强化民生监督队伍建设

时间:2015-09-21 09:48:38 点击:

为着力解决民生监督“最后一公里”问题,德江县在开展民生领域整治铸廉三年行动中,把加强民生监督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民生监督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采取激发活力、增强动力、提升能力等手段,切实解决民生监督工作有人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问题,严肃查处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一系列腐败问题,确保了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和民生项目资金安全使用。自2014年5月以来,全县21个民生监督组共发现问题668个,立案167件,党政纪处分173人,移送司法机关13人,涉案金额1180万余元。

激发活力 解决民生监督工作有人干事的问题

壮大民生监督力量。按照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采取优进、严管、高出的举措,把派驻机构的67名干部充实到21个民生监督组,从各乡镇退休、驻村干部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中推选负责任、威望高、群众基础好的1376名村级民生监督联络员参与民生监督,使乡镇民生监督队伍力量得到壮大,乡镇纪检监察力量由平均1.5人提高到5人。

实现民生监督全覆盖。树立“哪里有民生项目哪里就有监督”的理念,构建“县纪委监察局+县级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乡镇纪委+民生监督组+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五位一体”工作架构,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民生监督网络,确保了民生监督工作延伸到村组、社区、学校、医院、机关和企业,实行全覆盖。

强化民生监督职责。明确由县派出纪工委书记负责联系乡镇民生监督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工作;由县派出纪工委监察分局班子成员联系一个乡镇民生监督组工作,主抓辖区内民生监督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由乡镇纪委书记任本乡镇民生监督组副组长,专职负责纪检工作,不再分管其他工作,确保民生监督工作的有效推进。

增强动力 解决民生监督组成员想干事的问题

加强思想教育。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为契机,加强民生监督组成员的思想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开展民生领域监督和执纪执法,是深化基层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基层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促使其增强维护群众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职责,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

加强考核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民生监督组管理办法、监督检查办法、案件调查处理办法、信访举报交叉初核初查暂行办法等工作制度和激励措施,通过“厘清职责”“定期通报”“考核检查”的方式,以“问责”倒逼民生监督组抓好“主业”,构建民生领域整治铸廉的“高压态势”。在今年7月初召开的全县民生监督工作推进会上,两名“零案件”的乡镇民生监督组副组长作整改发言;工作进展缓慢、排名靠后的6名民生监督组组长被约谈。通过严格考核问责,7月底前已全面消除“零案件”乡镇。“查办案件是本职,有案不查是失职,查不了案不称职”的共识和“不办案就是放纵腐败”的新理念在全县21个民生监督组成员思想上逐步形成。

加强激励机制建设。定期通报表彰优秀民生监督组和优秀民生监督员,在轮岗和提拔交流中优先考虑,进而激发监督潜能,强化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扭转“明哲保身”不敢办案的思想。截止目前,已有1名民生监督组组长被提拔到重要岗位使用,5名民生监督组副组长被提拔为乡镇政府“一把手”,14名民生监督组成员被提拔使用。

提升能力 解决民生监督组成员干成事的问题

抓好业务培训。通过以会代训、外送学习、集中培训、实践锻炼、案情分析与专项监察讨论等方式解决监督组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切实提升民生监督组成员办案能力。截止目前,先后对110名民生监督组成员进行8次专项监察业务培训,组织16名办案经验丰富的干部结对帮带189人次,组织23名干部到中央、省、市纪委主办的培训班学习。

创新推行“4+N”专项监察模式。在抓好省市规定的专项监察项目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确定自选监察项目,有的放矢,不断提升监督能力,确保监察效果。同时,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将民生监督的触角延伸到所有民生领域达到多次覆盖,切实发挥“N”的杠杆作用。

从严监管防止“失范”。建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办法和民生监督组成员监督办法,积极利用电视、新闻、网站、微信、手机报等渠道营造浓厚监督氛围,适时开展自我抽查,切实加强对民生监督组成员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的监督,从严杜绝“灯下黑”问题。(中共德江县纪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