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能动,就不给别人添负担”

时间:2015-09-21 11:47:34 点击:

刚入秋,雨后的天气清爽宜人。9月7日上午9点钟,我们一行4人乘车往寨桂方向出发,去六龙山乡的山上片区遍访贫困户。

沿着蜿蜒逼窄的公路,车子小心翼翼地在大山里滑行,公路一路盘旋上山,好在刘二哥是有几十年驾龄的老师傅了,也是有惊无险。我们一路向驻村干部小张了解各村组情况,小张应答入流,他说自己几乎天天进村入户吃住在山里,那是,不然怎会这么熟悉呢?

10点半左右,来到六龙山村东瓜坨村民组,这里距铜仁城区很远,约60余里,绵延起伏的竹山享有“万亩竹海”的美称,一条悬挂在悬崖边上的小路时隐时现,眼里除了山看不到几块田土,农户仅靠间伐竹子和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是碧江区乃至全市全省最偏僻贫困的村组之一,这里有我联系的3户贫困户。

来到寨子门口,绿树掩映的小村庄生机盎然,鸟儿啁啾婉转脆亮,公鸡时不时与之应和几声,炊烟袅袅随风飘摇,这是我们意料之中的山村美景。令我们意外的是,印象中这里的贫困是出了名的,但是联户的水泥路上干干净净,走上去安安稳稳。村民组长不在家,他爱人杨嫂带我们进了寨子,她笑着介绍说,寨上得到多家部门联系帮扶,联户路也是刚刚硬化不久,之前泥滑烂路确实不好走,现在方便多了。

我们先到杨通法家,他不在,老伴在家,这是一个本分老实、说话有点木纳的农村妇女,她说儿子媳妇带上孙子出门打工去了,两老口在家留守,我们的走访调查进行得很顺利,基本掌握了该户致贫的原因是缺技术、缺资金,我如实做好登记。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就是找出致贫的主要原因,再“对症下药”。

然后我们去另一个对象户——杨通学家,眼前的木板房早已陈旧老化了,到处却很干净。主人不在家,又不锁门,杨嫂站在院坝里高声唤了起来:“学二叔!有人找你,快点回来!”

“哎!我来喽!”然后就听见对面山林里传来悠长响亮地应答声。

很快,一个瘦小精干、浑身泥湿的庄稼汉手里拿着镰刀笑盈盈地走回来。

“我到割土埂上的草来。快坐,农村人不讲究,你们莫嫌脏!”他热情地端来几张干净的凳子,还不停地边抹边说。

得知我们的来意,他那始终笑着的小眼睛精光闪闪。

“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我有两个女儿,都出嫁了,但是我经常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

“她们回来看你吗?”得知他大女儿嫁到了安徽,可以想象老人的孤独寂寞。

“来啊!隔久了人不来也会打电话来的。”老人欣慰地笑了。

老人跟我们拉起了家常。

老伴生病走得早,两个女儿是他一手拉扯大的,生活再艰难也送她们上完了初中,他认为多学点文化出门更好些,他一直教育孩子要吃得苦,要有骨气。俗话说“养儿防老”,特别是在偏僻的农村,没有儿子容易受欺负。也是大多数农村人不生儿子不罢休的原因。而他,却觉得女儿很好很孝顺。

问起他今后有啥打算时,他说:“我还能动,不想给子女添负担。年轻人刚成家,还要养娃娃,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我60多岁了,帮不上她们,自己能做能吃就行了。还有国家发的低保、养老金和其他补贴,生活过得去,我知足了!”

“你家是危房改造户吗?”小张看着比老人年龄大得多的老房子问他。

老人笑着说:“你们把钱给更困难的人吧!他们更需要得到帮助。我不想再给政府添负担,我的房子自己维修一下还能住。”

随后他自豪地说:“我女儿女婿也说了,今后我们自己挣钱修房子,不要什么都靠别人!”

“你是党员吗?”刘二哥在一旁插话问他。

“不是,我哪有那样先进啊,我是没有进过学堂的人。”老人憨憨地笑道。

送我们离开时,老人打开院坝边的菜园门,指着又嫩又肥的小白菜,热情地说:“给你们扯两把白菜去吧!自家种的,没用肥料,好吃得很!”

“谢谢大叔,不用客气!”天道酬勤,园里的白菜也格外长得肥壮大颗。

“你们把钱给更困难的人吧!他们更需要得到帮助”、“不要什么都靠别人!”回来的路上,我脑海里一直回想着老人说的话。在贫困山区生活挣扎一辈子的老百姓有这样的胸怀,叫我们那些听到有利可图就削尖脑袋往里钻的人情何以堪?穷惯了也穷怕了的农村人,谁不做梦都想富裕?一辈子固守大山深处,许多人养成了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听说是来扶贫的,就片面地理解为是给点钱送点米,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不知道长远规划,一些四肢健全生龙活虎的人还为低保三番五次地要求有关部门解决,反正是占国家的便宜,不要白不要。甚至有的人绞尽脑汁套取扶贫项目资金,骗国家的钱。更不知道骨气志气和勤劳才是根治贫困的良方。

“我还能动,就不给别人添负担!”杨通学老人的朴实话语,却叫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贫困人骨子里的志气。“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如果我们的老百姓,乃至所有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胸怀和骨气,该有多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碧江区纪委  潘碧花)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