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四种形态” 推进约谈常态化】提高认识 把准方向——
论深入落实“两个责任”推进干部约谈常态化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察厅网站 时间:2016-07-18 11:15:22 点击:

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省委《关于深入落实“两个责任”推进干部约谈常态化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干部约谈工作的宣传引导,本网即日起开设“实践‘四种形态’推进约谈常态化”专栏,刊发系列言论和新闻,敬请关注。
 

提高认识 把准方向

——一论深入落实“两个责任”推进干部约谈常态化

 

当前,全省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正按照省委关于深入落实“两个责任”推进干部约谈常态化的部署和要求,层层开展干部约谈。推进干部约谈常态化,是总结“大约谈”实践成果,把纪律挺在前面,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不二”抓手,也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细落小落到经常的必然要求,具有丰厚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

干部约谈常态化,贯彻了管党治党“全面”和“从严”的根本要求。全面从严治党,不等同于反腐败,不能只抓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的党员干部,而要时时、处处、事事用严明的纪律管住全体党员和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干部约谈常态化,就是着眼于维护整片“森林”的健康,坚持挺纪在前,开展经常性组织谈话,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发现苗头就及时提醒,触犯纪律就及时处理,不留盲区,不放任自流,使严明的纪律要求覆盖到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使纪律的正面引导和惩戒警示作用发挥到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各方面,使管理、监督、团结、教育、挽救党员干部的责任和压力,传导到各级党组织,推动管党治党到边到底、日常监督从实从严。

干部约谈常态化,是减少存量遏制增量、实现标本兼治的有效途径。无数案例表明,破“法”无不始于破“纪”。且发展轨迹往往惊人相似:从出现违纪苗头到越过纪律底线,再到严重违纪,最后演变为严重违法犯罪。如果对这一过程放任不管,反腐败就会变成“割韭菜”,割掉一茬,又生出一茬。干部约谈常态化,就是着眼于标本兼治,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党员干部党性作风蜕变由小到大、从轻到重演化轨迹全过程,针对性开展预防提醒、询问示警、纠错诫勉、问责处分谈话,为从防病于未萌到治病于初起,从医“小病”到治“大患”开出不同药方和诊疗手段。把监督执纪关口向源头推进,层层设置防线,一级一级示警阻挡、纠偏处理。既加强源头管治,大量消除产生腐败的萌芽,又抓实过程监督,减少问题线索存量,不断阻击小错小过小节的扩散和蔓延,推动政治生态持续改善。

干部约谈常态化,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毛主席在延安时期指出,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像医生治病一样,完全是为了救人。干部约谈常态化,就是着眼于治病救人,坚持惩教结合,用理想信念、政策纪律、事实证据开展批判,小过即问、小错即纠、小节也管,防止“养大了”再查办,一处理就“算总账”,出现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情况。党组织只有经常提提领子,扯扯袖子,才能使党员干部时刻感受到纪律的约束,防止出轨、越界、犯错;才能使犯了错误的干部讲清问题、知耻知止,防止带病前行、破罐子破摔;才能使受到诬告错告的干部澄清是非、放下包袱,防止受挫消沉。这既是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也是对党员干部最大的关心爱护。

严管就是真爱,常抓才会长严。各级党委、纪委要提高认识、把准方向,落实省委部署,聚焦突出问题、创新方式方法,把干部约谈工作抓牢抓实,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进一步恢复党内政治生活的锋芒和战斗性,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