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家风是心底的明灯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19-08-13 09:27:03 点击:

图为田秋雕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家风,是国家繁荣民族兴旺的内在文化因子。

明代思南田秋家的家风,就是这样的好家风,它滋养着田秋兄弟及其后代的家国情怀,让现在的人们还能够在这种好的家风中涵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田秋(1494~1556年),字汝力,号西麓,思南府城人。7岁能文,13岁考取秀才,16岁考取举人,20岁考取进士,嘉靖元年(1522)初授福建省延平府推官,后授直隶河间府推官。嘉靖九年(1530)升朝廷礼科左给事中,再升福建布政司右参政,四川按察使,嘉靖十九年(1540)升任广东布政使。著有《西麓奏议》和许多诗词并参与修定了嘉靖《思南府志》。

至于讲到田秋家风,体现在其父田显文的“居家当谨身节用,入官当忠君爱民”家训和田秋的《西麓训子》文章及田显文、田秋父子家风践行活动中。

田秋居官20年,谨记父训,作为贵州士绅阶层的政治精英,他不仅以学识渊博、刚直敢言、清正廉洁而卓声当朝,而且还以身居庙堂,心系桑梓而名重黔中,为传承和弘扬家风教育树起了标杆,对后代子孙影响深远。

田秋的父亲田显文,字子学,号朴菴,是一位著名的明代思南府城的郎中,一个开明的社会绅士。性孝友,质朴坦实,事母兄恭,处家严肃,常常资助乡邻,关系融洽。生有3子:田谷、田稠、田秋。皆以“居家当谨身节用,入官当忠君爱民”躬自训迪。

田谷为新津县令时,常寄俸银给父亲作生活费用,对此,田显文说:“谷也,我食。秋宜效力明君,秋乃出,先生弗禄也,以性所志。”田秋多次拿钱给父亲,父亲都拒绝了,终身以采药行医为生计,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他的终身追求。虽然家里没有多少余钱,但是只要谁家有困难求上门来,他都会满足要求,即使人家有欺诈行为但确实有困难,他都不计较,照拿不误。

田秋像他父亲一样,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田秋家风教育的成功之处。

田秋懂得百善以孝为先,做人做官先从孝做起。他20岁登进士,年轻有为,照例朝廷就会给他派官。可是此时的田秋却不急于做官,而首先考虑的是父亲已经72岁,母亲65岁,双亲都年事已高,身边需要人照顾。田谷、田稠两位兄长都在外做官,正是他们风华正茂,为国尽忠之时。自己年少,孝养双亲正是我职,于是他决意做官先从孝做起,便毅然上书归家。从此,田秋一意敬奉双亲,亲手为双亲煮粥、煎药,时时问寒问暖。为了便于父母呼唤,又靠近双亲卧室辟室就寝。抽空继续研读经论,抚育子侄。

田秋牢记父训“居家当谨身节用”。他居家八载,衣不作帛,行不驱车,布衣徒步。田秋之举,后来成为思南人教训子女的范例。直至嘉靖元年(1522),长兄田谷从云南曲靖府通判致仕回乡,并催促田秋入京待授。父亲也催他赴京候任,并说,今有长兄在家,你就不必在牵挂我们了。田秋尊父兄之属,辞别双亲兄长,直抵京师待任。后来在各个岗位上,都能按家训严格要求自己,勤政清廉,奋发图为。(思南县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