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黄会师纪念碑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印江自治县木黄镇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六军团胜利完成了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标志着两军进入新的历史转折点和里程碑。
在木黄镇长征路上,一座古老的木黄会师纪念馆散发着历史的气息,馆内摆满了各种红军用过的物品,记录着红军在木黄镇战斗的痕迹。
1934年夏,贺龙、夏曦、关向应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入黔东,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
1934年10月16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主力南下,从沿河水田坝出发,星夜兼程,以9天急行军,绕梵净山东侧,经印江、松桃、江口,抵梵净山南麓,在木根坡与红六军团第五十团会合。随后,两支部队又沿梵净山西侧急进,继续往印江木黄等地寻找红六军团主力。
同年10月,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抵达木黄镇,与红三军胜利会师。而当年见证红军会师的古柏,被命名为“会师柏”,在当地群众的精心呵护下,已长成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两军在木黄镇水府宫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两军团统一行动。
在木黄会师以后,红三军按照中央的指示,恢复了红二军团的番号,与红六军团再也没有分开。两军团挺进湘西共同奋战,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是当时中央苏区沦陷了以后,在整个南方红色革命斗争为数不多的一个辉煌。
此次会师,把来自不同战略区域的两支红军组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牵制敌人、保证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做出了杰出贡献,为红二方面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6年7月,长征途中,红二、六军团受命正式组成红二方面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在人民军队征战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1978年,由萧克将军题写馆名的“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由王震将军题写碑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及木黄会师军部旧址等,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发扬红军光荣传统,1979年,在木黄将军山上修建了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碑身成军旗形,碑高14.26米,寓意着1934年10月24日在木黄会师,取“14”、“26”会师的意义,碑名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亲笔题写。 (印江自治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