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仅扎根于文物、扎根于古籍,同样扎根于乡野和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民俗、技艺,而是千百年来日常生活的结晶,蕴藏着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那些灵巧之手的创作、沉淀着生活智慧的工艺,不仅会点亮现代生活,还将涵养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玉屏县有着“中国箫笛之乡”的美誉。玉屏侗族自治县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给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箫笛文化”的种子。(玉屏县纪委监委 刘德军 摄)
苗绣是少数民族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绣种。今天,苗绣逐渐从边远的苗乡山寨走向世界,为苗乡同胞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应芝正在绣“鸽子花”。(松桃县纪委监委供图 李恬 摄 )
“说春”是侗族群众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2016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中国农业博物馆列为“二十四节气”重点传承体验项目。图为立春前,该县在石阡古温泉举办的百名春倌说春比赛。(石阡县纪委监委供 张义甫 摄)
傩堂戏是一种民间小戏剧种,傩堂戏节奏明快、曲调流畅,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用当地土语唱出,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流畅,深受民众喜爱。图为德江县当地群众正在表演傩戏。(德江县纪委监委 何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