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铜仁市碧江区漾头镇茶园村
徐如澍,字郇南,号雨芃,别号静然,今铜仁市碧江区漾头镇茶园山庄人。
徐如澍兄弟6人,他为长兄,幼时聪慧,勤奋好学,跟随在外作官的父亲读书。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徐如澍归乡参加童试,以第一名成绩取得秀才资格。第二年乡试中举。四十年(1775)中进士,被授庶吉士,充任武英殿四库分校。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散馆,如澍授职编修,充任四川乡试副考官,得士72人。同年任三通馆纂修,记名以御史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完稿,皇帝于文渊阁设宴庆贺。
徐如澍先后担任山东、河南、广东道监察御史。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山东监察御史,后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外监试、山东沂州府知府。
清嘉庆二年(1797),徐如澍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清嘉庆三年(1798)转任广东道监察御史。清嘉庆四年(1799)徐如澍奏请诸王不宜理部务,二月上奏取消对贡献省份的巡幸,均得到朝廷的称赞和采纳。九月,如澍调京城道府,管理街道。
清嘉庆五年(1800)三月,徐如澍受命巡视通州漕务。徐如澍上任之前,巡漕费用系坐粮厅供给,漕船抵达通州,各员索取颇多。如澍上任后,对官员索取行为一律禁止,严查漕运官员贪污索贿之行,政治风气大有好转。清嘉庆九年(1804)二月,皇帝于翰林院召见徐如澍,并赐《味余书室全集》《九家注杜诗》及砚、笺、文绮、贡茶等物。
清嘉庆十年(1805)三月,徐如澍任会试内监试,历巡东城、南城以及代巡北城考场。在任会试内监试期间,徐如澍告诫部下官员遇到案件要及时处理,不可牵连无辜。
清嘉庆十四年(1809)母卒,徐如澍回家守孝,在贵山书院讲学。清嘉庆十七年(1812),补调顺天府府丞军机处行走,皇帝召见徐如澍询问贵州官吏治理的好坏以及庄稼的收成,并说:“朕知道你品行端正,为使皇族子孙有所贤能,你应当督促带领各教习加强训课。”
不久,徐如澍便奉命稽查左翼、右翼宗学。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补授通政使司副使,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官加一级,授正三品。是年,告老还乡。清道光十一年(1831),道光皇帝重设鹿呜宴,加封徐如澍三品卿衔。而致仕归来的徐如澍,广邀黔中才俊,仿效兰亭集会,共谱《铜江唱和集》《续铜江唱和集》,实为铜仁山水田园诗歌之大成。
如澍性格恬淡,不慕荣利,弱冠登朝,扬历中原内外40余年。作诗由杜诗入门,初年仿学韩愈、苏轼,中年学陶渊明,晚年学白居易、陆游。其诗陈言务去,有时直抒胸臆,不求精巧而自然精巧。著有《宝砚山房诗集》二十卷、《文集》十卷、《随笔杂记》二卷,主撰道光《铜仁府志》十二卷。(碧江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