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
1934年8月,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率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两个师六个团共计9758人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10月5日红六军团五个团到达石阡。
10月7日,遭遇桂敌,甘溪战斗失利,红六军团被截为三段,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重围。红六军团分头突围,主力转战大地方、聚凤、本庄、瓮溪、川岩坝,15日抵龙塘朱家坝,准备从板桥渡石阡河去印江。不料湘敌李觉8个团,黔敌王天锡3个团和柏辉章部及地方民团先抵板桥设防,敌我咫尺。
10月15日傍晚,前卫红十八师五十二团随即与湘敌五十五旅刘建文团展开战斗,周边湘敌五十五旅唐伯寅团和独立三十二旅胡达部、黔敌柏辉章部和王天锡部的五、六、十三团以及思南等地的地方民团亦向红六军团驻地逼近,再次形成“合围”之势。16日,红六军团作出突围决定,已与湘敌对峙一昼夜的红十八师五十二团800余人在师长龙云、团长田海清率领下,奉命由前卫改为后卫阻击敌人。军团主力突破敌人封锁,二进甘溪,于17日乘夜穿越石(阡)、镇(远)大道,18日抵达冷家榜(现青阳乡)电告中革军委石阡突围,并于24日在印江木黄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胜利会师,完成长征先遣任务。
当日,红十八师五十二团完成断后任务后,尾随主力转移,随即遭遇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用机枪和迫击炮截断去路。此时,军团主力刚过不久,为拖住敌军,保证军团主力顺利转移,红五十二团突破敌人封锁,改道将全部围堵之敌引向川岩坝、困牛山。
困牛山三面临河、两面悬崖峡谷,四周高山包围,地形险恶。红五十二团经沿途激战所剩400多红军上困牛山后,此时四周有利地形均被敌人占据,后有追敌湘军唐伯寅团和独立三二二旅,前有阻敌黔军王天锡部五、六、十三团和柏辉章部以及地方民团和被抓去的不明真相的百姓。加之红军队伍新编,官民不熟,途中又误食桐油拉肚。战斗中怕误伤混杂在敌军中的百姓,分辨不清是民团还是百姓(民团和百姓服装一样),致使战斗不便展开。师长龙云带着200余红军战士沿岩壁、河沟突围后,战斗到最后的100余红军战士被逼到长约500米、高约30余米的一段悬崖边,由于怕误伤被胁迫夹杂在民团中的百姓,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误伤百姓,纷纷摔掉武器,毅然纵身跳下悬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下悲壮的英雄赞歌,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红军伟大、诠释了红军在党和人民得益面前甘愿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民本壮举。
2006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困牛山战斗遗址列为省红色旅游重点景区,2008年石阡县委、县政府与红二方面军后代共同筹建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萧克等老红军老将军为纪念碑名题词,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为纪念碑撰写碑文。(铜仁市石阡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