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戴人俊铜像
戴人俊(1869年~1921年),松桃大路镇后洞村人,字雅澄,号良臣、文癫、饮书醉,清同治八年(1869年)出生于书香家庭,在幼年时期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良好处世、做人、学习习惯。
戴人俊父亲戴明炀是个知名的乡贤,饱学诗书,博古通今。1864年任五品千总,被诰授为“武德骑尉”。他秉承先祖乐善好施、正气凛然的精神,主持修建松桃戴氏宗祠、后硐文笔塔、后硐青龙桥,参与补修大路风雨桥,受到群众拥护和爱戴。
进入私塾读书的戴人俊,天资聪颖。清道光5年(1825年),黎霈、蒋延龄在孟溪建起名扬川、黔、湘三省交界地区的“孟溪义学堂”。光绪十年,厅司马王仿州赐孟溪义学堂“松茂书院”。戴人俊与本地贤达戴大醇、张汉侯等带头捐献经费图书兴学。
清光绪21年(1859年),刻苦读书的戴人俊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贵州省乙未科第11名举人,次年进入安徽高等警察学堂,结业后便在松茂书院、崧高书院任教。
清光绪31年9月(1905年),厅同知陈介委派戴人俊、刘心简、欧阳华将崧高书院改为松桃厅师范传习所,主要以培养新教育所需的小学教习为主,戴人俊任所长,他深切感到由于教育落后,民智不开,所以导致群众思想僵化,国家人才匮乏。于是戴人俊筹资对原松桃城关的“崧高书院”加以修葺扩建,传习所改为松桃厅初级师范学堂,从附设蒙学一堂又增高等小学一堂。清光绪33年(1907年),戴人俊还开办了松桃官立高等小学堂,与初级师范学堂同在崧高书院内办学。
城乡父老欣闻戴人俊开办新学,都纷纷把自己的子弟送来读书,学生里面达到了四、五百人。一些缴纳不起学费、买不起书的贫困学生,则由学校酌情解决,戴人俊不时也拿出自己部分薪水资助。
戴人俊为开化社会风气,提高女子地位,还积极号召男生剪辫、女生放脚,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并积极筹办女子学校。将原来的大同学堂扩大为松桃县立师范学校,师范编为速成和正科两个班授课,入校学生100余人。戴人俊亦重视女子教育,开办了城东女小和城南女小,他积极宣传动员,宣讲男女平等、知识救国的道理,许多家长解放了思想,把100多名女儿送来读书,最多一年学校里的女学生曾达300多人。
戴人俊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制度,废除八股文,增设算术、修身、音乐、唱歌等课程,还制定严格规章制度,要求学生坚持完成学业。戴人俊治学严谨,教导有方,办学勤俭,施教认真,注重校风改革新思想传播,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1910年元月,戴人俊与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同盟会会员黄延柞,组织有识之士蒋宝成、刘晓帆等发动和成立了同盟会松桃分会。1911年10月,戴人俊、黄锡龄等联合地方势力刘敬堂及哥老会首甘新亭、易子阳等胁迫清王朝在松桃的最后一任厅知事陈洪久举行“反正”,陈只好在厅衙门门口的旗竿上,挂上一面白旗,以示赞成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拥护建立民主共和的民国体制。之后被推选为贵州省议会议员,并留任住会委员,参与会务工作。他在住会期间参加了何应钦组织的、旨在拥护孙中山倡导的“少年贵州会”活动,为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
民国十年(1921),时任贵州省省长的“定黔军”总指挥军阀袁祖铭部下一个旅长,以筹备军饷为名,横征暴敛、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群是敢怒不敢言。戴人俊义愤填膺,不畏强暴,当面揭露痛斥那位旅长罪行。
这位旅长在众目睽睽之下,羞恼成怒、狼狈不堪,认为是戴人俊故意给他唱对台戏,于是怀恨在心,即萌杀机。当晚,秘密指使他的爪牙闯进戴人俊住所,送上钢刀一把,绳索一根,神金一包,迫使选一样自裁。面对腐败帮凶的咄咄逼人,即使作为一介文人,戴人俊流露出宁折不弯的风骨,吞金自尽,时年52岁。
戴人俊为创办松桃新学致力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他出污泥不染,浮云富贵,粪土王侯,一袭青衿返回家乡矢志办学,造福乡里,继而为民执言,舍身抗暴,忧国忧民,宁死不屈,其浩然正气,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如今,在松桃的世昌广场,至今仍有戴人俊的精美人物雕像,松桃群众记住他们的历史。(松桃自治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