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仲虞(右一)与老战友在黔北工委旧址
先仲虞(1923-),贵州德江人,黔北工委负责人之一。1943年在贵阳高等工业学校读书时参加了进步学生运动;1945年在重庆社会大学和乡建学院读书并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活动,1947年12月底,奉派与宋志平到德江县建立了黔北工委,负责安排储备、保护外来干部和筹集经费及黔北工委机关德江地区的工作,1949年11月正式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黔东北纵队司令员。
黔北工委是以德江为中心,领导黔东北地区清理、恢复、发展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先仲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先仲虞家3个哥哥(大哥先仲齐是德江县参议员,曾任过县保警队长,二哥先仲唐在国民党内当保长,三哥先仲尧是生意人,为地下党提供活动经费)的社会威望,保护和支助川东临委派往贵州的地下党开展活动。先后打通了地方上层和亲友的各种关系,争取了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或手中掌握有枪支的地方势力,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了具有裙带亲属特点的统一战线,建立了同盟武装。
1948年3月,利用先仲齐的私枪和先仲唐保里的治安武装共20余人枪,组成“鸟枪队”,保卫黔北工委机关的安全;1948年8月,争取了大兴乡乡长朱阁臣(先仲虞妹夫的兄长),掌握了大兴乡公所的枪支;1948年秋,掌握了“绿林朋友”覃义宽的20余人枪武装; 1949年9月,争取了李明吉30余人枪的“绿林武装”加入游击队,使黔北工委利用这些核心武装,逐步实现了“扩充游击武装”的计划。使黔东北地区成了地下党、游击队,能够安全活动的区域。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18日先仲虞令李明吉、先仲齐率先仲唐大队前往沙溪追剿。游击队刚到罗家寨,经过先仲齐等事先做争取工作的保警中队长勾诗韩,指令保警中队副余舍诚击毙戴郎星之心腹、大队副蒋辅仁,率50余人枪起义。戴郎星带着家眷及少数亲信朝务川方向狼狈逃窜。19日,林茂德率罗信尧、吴昌模两个大队从煎茶进城,李明吉、先仲齐率队从沙溪进城,受到城内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德江县城宣告解放。
1949年11月17日,黔东北游击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军先头部队30师在煎茶会师。21日,根据10军首长指示,当晚召开东华溪会议。会议由10军政治部主任许梦侠主持。先仲虞、刘学礼汇报了党在黔东北地区的工作和黔东北游击队活动和斗争情况。许梦侠介绍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形势和当前的任务与政策。会议确定,将黔东北地区的游击武装力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黔东北纵队”,先仲虞任司令员,李明吉、朱亚任副司令员,刘学礼任政委,董啸嵋任参谋长。纵队下辖三个支队,一个直属大队,一个青年工作队,并任命了各队负责人。
1949年11月21日,历史名城遵义解放。黔东北纵队接二野三军团10军的指示,迅速派人与遵义五兵团取得联系。12月初,先仲虞、刘学礼、何恩余在遵义地委和军分区召开的会议上,详细汇报了黔东北地下党、游击队在各地的活动情况,各县当前社会治安情况,以及纵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12月中旬,黔东北纵队第一、二支队集中凤冈,由遵义军分区参谋长刘正庚,中共遵义地委社会部长李公俭领导进行整编。会议决定:将各县游击队改编为各县大队,各县县长兼大队长,县委书记兼大队政委(当时各县县委、人民政府尚未建立)。第一支队改编为德江县大队和凤冈县大队。德江县大队由吴卫群任副大队长,林茂德任副政委。凤冈县大队由李明吉任副大队长,董啸嵋任副政委。第二支队改编为思南县大队,邵冠群任副大队长,朱亚任副政委。第三支队改编为人湄潭县大队,王绍清任副大队长,何恩余任副政委。德江县大队三个中队约390人,凤冈县大队三个中队约390人,思南县大队三个中队约300人,湄潭县大队约200人。司令部直属中队继续保留约70余人。整编刚结束,松桃200多名苗胞和印江一部分武装人员,自动赶到凤冈要求参加整编,经司令部(司令部尚未撤销)研究决定,将松桃的200多苗胞改编为松桃县大队。印江的武装人员,一部分编入司令部直属中队,一部分编人凤冈县大队,还有一部分返回印江。德江、凤冈、湄潭、思南、松桃五个县大队,加直属中队合计1500余人。各县大队直属当地人民政府领导,至此,“黔东北纵队”完成了历史任务。
中共黔北工委成立后,以星火燎原之势,向德江周边地区辐射,先后深入发动群众,组织了多项革命运动,成立了多个进步组织与游击武装。1949年1月至10月,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黔东纵队”,“黔东北游击队”、“湄潭游击队”以及郎岱、关岭、晴隆游击队武装。举行了松桃、湄潭和郎岱多次武装暴动。1949年10月7日“黔东纵队”部分武装在湖南辰溪与四野先头部队会师,1949年l1月17日“黔东北游击队”在德江县煎茶镇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30师和“黔东纵队”、“思南游击支队”会师。11月21日根据10军首长指示,将“黔东纵队”、“黔东北游击队”、“思南游击支队”、“湄潭游击队”合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黔东北纵队”,郎岱、关岭、晴隆游击武装也与其他游击武装配合,袭击国民党反动武装。中共黔北工委领导的游击武装发展到2900多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了辰溪、凤凰、松桃、铜仁、江口、印江、思南、德江、凤冈、湄潭等10个县,在武装斗争中先后牺牲了60位同志。中共黔北工委及其地下工作者、游击队员在维护社会治安,配合解放军入黔过境,接管国民党政权,为贵州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谱写了中华民族史上的壮丽篇章。
在先仲虞先生的带领下,老一辈革命先烈在当地开展了武装斗争,先后与其他游击武装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思南、德江、凤岗、湄潭等10个县,中共黔北工委及其地下工作者,在维护社会治安、配合解放军过黔,接管国民党政权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后,先仲虞先后曾任思南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思南中学校长,中国体育报社政治处主任、人民体育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等职,并于1990年10月离休。(德江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