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阙林帮助结对帮扶户喂牛
小洋房、玻璃窗、房前屋后花果香……这幅欣欣向荣的画面描绘的就是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兴街道小河村陈世仲现在的家,如今像他这样的居住环境甚至令很多城里人都羡慕不已。
一大早,我就到陈世仲家走访,见我一来,他十分热情,赶紧忙着端茶、倒水、洗水果。
眼前这位笑容满面的老大哥,与我最开始到他家开展帮扶时见到的那个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打交道“怪人”判若两人。
2014年,我与陈世仲结成了帮扶对子,近6年,我参与和见证了陈世仲家脱贫致富之路,同时也慢慢看着他脸上的笑容逐渐多了起来、性格活泼起来。
“一间木房四壁都有裂口,柴草堆满四周……”这是我第一次走访看到陈世仲家的情景,和眼前的环境一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陈世仲让我吃的“闭门羹”,不管我在门外如何叫喊,窝在屋内的陈世仲装作听不见不给我开门。
“他怎会做出这种事情?”碰壁的我没有气馁,带着疑问立马走访附近的几家农户了解情况。
“因为家里穷,不好意思待客啊……”通过走访,我总算摸清了陈世仲的真实原因,家庭贫困、居住环境条件差就是陈世仲最在意的问题。
“必须帮助其改善居住环境,解开‘心结’。”走访回村路上,心里立马出现一个念头。
然而,正当我为他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3.5万元后,新问题又出现了——陈世仲本人不仅无劳动力,而且申请的改造资金还远远不够。
于是我组织村支两委、驻村干部三天两头去陈世仲家帮忙打起了“小工”,同时,还与信用社对接,用自己做担保,帮助完善手续资料,最终,申请到2万元的建房款,这样一来就彻底解决了陈世仲的后顾之忧。
2016年,陈世仲终于搬进了2层楼的新式小洋房,房前屋后打扮的亮堂堂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他心里乐开了花,尝到政策的“甜头”后,陈世仲逐渐被打动,也把我当成自家人看待,这下才真正算“结了对”。
住房的问解决后,我又开始从产业方面为其谋划。
“老陈,你都有啥技术?”
“我以前养过猪……”在一次交谈中,我了解到陈世仲有养猪的技术,便动员他搞养猪产业。
2017年,在我的动员下,陈世仲建起了厂房,养殖了十多头猪,当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随后,还申请得了2000元短平快产业补助资金,于是又扩大了规模,养殖生猪20多头。
然而后来却因为缺技术等原因导致陈世仲的养猪产业没能成功。
通过反复考察,我鼓励陈世仲从头再来,搞养牛产业,帮助对接信用社、扶贫站为其申请5万元“精扶贷”。“养猪都失败,养牛能成功吗?”有了前车之鉴,谈起养殖,陈世仲一脸的不情愿。
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后,我带着陈世仲夫妇四处奔跑走动,学习养殖技术,考察养牛品种,观摩养牛基地,一步步打消了陈世仲的顾虑,让他重拾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陈世仲终于搞起了养牛产业,这次他一边看书查阅资料、一边搞养殖,养殖场很快了步入了正轨。
2020年,他的圈里已经有二十多头牛,还陆陆续续卖出了5头,收入就有6万多元。
“前两天我刚刚才卖了一头牛,就得了1万多元。现在,我不但还清了建房时的欠款,还想着拉几个人合伙,带着他们一起发展养牛产业,把牛生意继续做大。”说到这里,陈世仲笑的合不拢嘴。
与此同时,在今年3月,我还帮助陈世仲申请了村里的卫生清洁员公益性岗位,每个月也算是有了固定的工资。
在与陈世仲家结穷亲戚的6年时间里,我与他们一起共渡难关,共同感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一步一步地帮助他们真正走出贫困,这就是我的帮扶故事。(铜仁市印江县中兴街道纪工委专职副书记 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