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革命先烈宋至平

时间:2020-08-31 09:36:06 点击:

史海钩沉│革命先烈宋至平.jpg

革命先烈宋至平

宋至平,1916年3月20日出生在湖南省泊罗县(原为湘阴县)古培乡关山村。原名学芬,字若春。中共黔北工委创始人之一、黔东北地区地下党负责人。在地下工作时期,曾化名岳平、岳军、张至诚、张志真、宋春山、宋若愚。1949年8月在贵阳永初中学被捕,惨遭国民党活埋,壮烈牺牲。

1947年12月,中共川东临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开展蒋管区农村游击武装斗争的指示,决定成立“黔北工委”,在黔东北地区清理、恢复地下党组织,开展地下工作,继而向西与云南联系。首先建立一条交通线,然后将川、黔、滇联成一片,在敌人的西南大后方,建立若干农村游击根据地,以实现党中央制定的前后夹击,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全歼顽敌的战略意图。

1947年12月底,宋至平到德江,发动黔东北的德江、松桃、印江、石阡、湄潭、凤冈、正安、道真、务川等地的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清理、恢复、发展党组织,建立游击根据地。宋至平随先仲虞扮做生意人,作为第一批赴贵州开辟武装斗争活动据点的先遣人员,从重庆徒步出发。

1948年1月,中共黔北工委在德江平原十字关成立,宋至平主持黔北工委的日常工作,先仲虞任联络员,负责安排储备、保护外来干部和筹集经费。黔北工委决定在德江中学和平原等地开展学生运动,建立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

1948年3月,宋至平和先仲虞在高席水车头张凌云家召集部分青年学生开会,宣布成立“民主青年同盟”,下设德江中学组和平原组。4月德中组发展了“民青”成员,争取了学生自治会南三区分会领导权,秘密刻印《大众哲学》在学生中传阅,揭露学校当局克扣学生伙食等丑闻,组织发动学生与之斗争。学生的行动,惊动了德江国民政府,因此部分骨干学生受到迫害,只好转入农村参加“三抗”斗争,有的后来参加了黔东北游击队。

1949年1月中旬,宋至平在万响主持召开了松桃、印江两地地下党骨干会议,宋讲了革命大好形势,总结了前段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了有力打击敌人迎接全国早日解放,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黔东纵队”,纵队下设5个支队。会议决定:力争主动,伺机举行武装起义,以梵净山为根据地,松桃、印江、江口县为活动地区,与黔北大娄山革命武装根据地相呼应。

1949年2月5日,宋至平在松桃县石梁乡石响召开了松、印两县干部会议,以地下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为基础,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黔东纵队,宋至平任司令员兼政委。

1949年2月底,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成立,宋至平调省工委负责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黔东北地区的工作由先仲虞、刘学礼负责,直接与宋至平联系。3月底,宋至平到德江,传达省工委根据华南分局的指示,对黔东北地区的工作部署,重申了各地党组织的负责人。

1949年8月,宋至平在贵阳永初中学被捕,被关押在中山公园内的牢狱里。

在狱中,宋至平为了鼓励同志们坚持斗争,迎接解放,咬破指头在香烟盒纸上写下“你们要坚持”投给隔壁的牢房;领着同志们高唱《囚犯之歌》、《热血歌》,极大地激发了同志们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10月4日深夜,宋至平被国民党特务用汽车押到市郊八角岩,将他活埋。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组织上立即派人寻找宋至平等烈士的遗体,可是当人们掘开烈士的土冢,只看到一大推杂乱骸骨,根本无法逐人收敛了,人们目睹惨状,无不声泪俱下,悲痛不已。

宋志平烈士虽然无冢无碑,但是他的英灵和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为革命所建树的功绩亦将永垂青史。(铜仁市德江县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