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丨梵净山下“贴心人”

时间:2020-09-07 11:07:20 点击:

图为田勇帮助易地搬迁群众拆除旧房、复垦复绿.jpg

图为田勇帮助易地搬迁群众拆除旧房、复垦复绿

2019年初夏的五月,在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东麓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一名90后纪检监察干部被任命到该镇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积最广的半沟村担任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成为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最年轻指挥长之一,他就是田勇。

“参加工作都没几年,这么年轻的干部能担任指挥长?”

“咱村可是一类贫困村,贫困面广,在全县都是挂名的啊!”

……

一时间,田勇担任半沟村指挥长的消息不胫而走,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对这位年轻干部能否胜任指挥长一职议论纷纷。

上任后第一周,田勇挨家挨户走访,迅速掌握了村里的情况。半沟村是寨英镇唯一的一类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455人,2019年初贫困发生率为11.15%,基础设施落后、老百姓居住分散、产业发展匮缺、人居环境较差……

面对这些问题现状,初来乍到的田勇深知,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乡亲们摘掉贫困的帽子。

为找到“突破口”,白天田勇入户走访贫困户,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晚上就与指挥部成员共同梳理问题,分类研判,建立问题台账。同时,按照十二类人群走访要求,把全村农户划分为四有人员家庭、稳定收入家庭、重病重残家庭和孤寡老人家庭“四类人群”情况,合理制定脱贫措施。

半沟村上屯山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汪大伯,一直单身,与90余岁的母亲相依为命,住在跑风漏雨的房屋里,住房没有保障。田勇走访后,欲因地制宜开出实施危房改造“处方”,达到住房保障的问题。

“你们就不要再来了,我无儿无女,老人年纪也大了,不想再费那么大的劲来维修房子,国家政策再好我也不要。”本来是一个解难的好事,令田勇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思想动员中还碰了一鼻子的灰,心里十分委屈。

田勇深知,住房安全是脱贫攻坚“三保障”的重要指标之一,容不得半点马虎。

于是,田勇又多次与脱贫攻坚指挥部成员到汪大伯家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国家政策的好处。

苦口婆心地交流与沟通后,汪大伯终于答应了实施危房改造项目。

“小田啊,快进来坐一会,要不是你帮忙,可能现在我还住在破旧的老屋里呢!”田勇再次入户走访,汪大伯家的房屋经过改造,再也不跑风漏雨了,居住条件改善了,他的脸上满是笑容,激动地说着感谢的话。

群众利益无小事。半沟村是典型的沟谷带状地貌,群众居住分散。为了改变出行困难,田勇与脱贫攻坚指挥部成员共同研讨,挨家挨户动员,欲让居住分散偏远,符合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搬出大山。

“彭叔,你家有四口人,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可以享受80平方米的住房,亏不了你,你看咋样?”

“田同志,我是铁了心不搬的,去那里什么都需要钱,去吃什么,米、油、菜,样样都要钱,哪有能力,去不得。”易地扶贫搬迁思想动员工作中,来到居住环境恶劣的贫困户彭叔家里,却吃了闭门羹。

脱贫攻坚不能落下一人。“彭叔明知居住条件不好,还是不愿意搬迁,肯定是思想上还有顾虑。”当晚,田勇躺在床上,辗转难眠。

接下来的几天,田勇多次入户与彭叔交流,解答了他所顾虑的问题,帮助他分析了就业政策,他终于打开了心结,答应了搬迁。

如今,彭叔一家四口人顺利搬迁到铜仁市碧江区正光安置点,也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开启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田勇和脱贫攻坚指挥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全村131户623人搬出了大山,生活美好,搬出了新气象。

挑沙石、拌水泥、硬化路面……

在房前屋后硬化中,大多数在家里都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劳动力弱。田勇不仅自己身先士卒,处处都活跃着他的身影,还挨家挨户“讨活路”,得到大力支持,解决了6户孤寡老人人居环境整治缺乏劳动力的燃眉之急。

“这个年轻人不一般,是咱群众的‘贴心人’。”提起田勇,群众都竖起大拇指。

群众病倒了,田勇就帮忙送去医院;群众患有慢性病,田勇就帮着办理慢性病证;群众想学技术,田勇就协调就业培训班……

不仅如此,短短一年多时间,半沟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修桥梁1座、硬化通组路及连户路6.4公里、硬化房前屋后94户9500平方米、房屋补短板34户1156平方米,新建1个村卫生室、新安装路灯1684盏、发展茄子产业100亩……

这组数据,凝聚着田勇的心血和汗水,该村顺利实现出列摘帽,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忠诚、干净、担当,赢得群众的信任,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松桃县纪委监委 陈孟珍)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