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思南县大坝场镇尧上村百香果产业基地
沿着新硬化公路走进思南县大坝场镇尧上村,山坡上一幢幢砖瓦楼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曲折蜿蜒的公路两旁,掩映于森林的苍翠之间,干净整洁的水泥便道连通各个农家院落,草木繁盛处偶尔可见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几声鸡鸣狗吠声传来,伴随着初秋山下坝区成片稻浪在微风吹拂下一片黄绿不断地起伏……
这样美丽的山区乡村,谁能想象得到曾经是省级深度贫困村?
“以前雨天去一趟镇里,摩托车溅起的泥水弄得浑身都是泥浆,经常有人摔倒摔伤。现在群众走路不脏鞋,煮饭不烧柴,喝水不用挑,在家门口就能坐车到集镇赶集”。村委会负责人张运富说道。
2019年底尧上村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机构实地评估检查,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同比增长48%,136户贫困户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36.21%降至2.1%,群众满意率达到99%。
“尧上村能够有今天的发展势头,要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驻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和全村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谈起尧上村的变化,思南县纪委监委下派挂职大坝场镇党委副书记、尧上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冯子龙这样介绍道。
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政策,将脱贫出列作为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再起步再出发,尧上村正在同步小康的路上大踏步前行。
过去,尧上村一直没有像样的产业,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全靠冯书记和脱贫攻坚工作队经常来到我家耐心做我的思想工作,帮我解决资金困难,引导我发展养殖产业,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贫困户杨开文在脱贫攻坚工作队多次思想引导之后,逐步转变了等靠要的落后观念,主动申请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发展思南黄牛养殖,实现年人均收入25000元,与全县人民一道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尧上村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全局,认真落实“六个精准”举措,统筹推进产业发展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医疗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五个一批”工程,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136户50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截至目前,尧上村已完成“组组通”公路硬化11.3公里,改厕 150 户、改厨93户、改圈19户、改水56户、庭院硬化150户,实施危房改造63户,硬化入户便道10.613公里,规范化建设村委办公楼、村级文化广场和村卫生室,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同时申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6万元发展优质水稻、百香果和稻花鱼产业,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40人就业540人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
针对全村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后有返贫风险的监测户、收入较低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脱贫攻坚工作队以脱贫攻坚挂牌督战为契机,认真研究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及时补齐制约短板,并建立防贫预警监测机制和帮扶工作机制,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已脱贫人口决不返贫,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2020年,全县大力推进500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尧上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巧乘坝区产业发展东风,借助省农科院农技专家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优势,投资60万元实施响水洞沟渠维修清理项目养殖稻花鱼,投资36万元实施烧田沟种植基地发展百香果100亩,同时与平塘专业合作社建立产销对接,带动贫困劳动力40余人就业增收,实现贫困户分红7万余元。
随着尧上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对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增长。
2019年,尧上村完善了《村规民约》,定期组织开展文明卫生组和家庭评比活动,规范抵制乱堆、乱摆、乱建和滥办酒席、聚众赌博、拒绝赡养老人等违规违法行为,以先进典型示范推动移风易俗,以法治扶贫助推乡村文明深入人心,化风成俗。
“以前什么生日酒、搬家酒、升学酒等,除了增加大家送礼负担,一些人还打牌赌博,影响生产和安定团结;现在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谈及尧上村这两年的变化,烂田沟组群众安景翊对脱贫攻坚队的工作竖起了大拇指。
“虽然尧上村已经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全体脱贫攻坚队将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扎扎实实开展帮扶工作,做到力度不减、队伍不散、政策不断,全力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效。”说起脱贫后的打算,冯子龙信心满满。(思南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