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桶井产业园区一瞥。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修起了新的村办公楼、群众健身活动广场和村卫生室,联户路、组组通公路四通八达,家家用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这是德江县桶井乡望牌村全体村民写给乡党委、政府的感谢信,张贴在该乡春晖乡愁文化苑内,信的下方是村民代表密密麻麻的签名,道出了全体村民对乡党委、政府以及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全体同志们的感恩之情。
像这样的感谢信、感恩信,在这里足足有500余封。曾经的桶井乡是全省极贫乡,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没有一项规模的产业,人居环境差,几乎村村矛盾纠纷突出,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
这里的变化,源自桶井乡对干部作风和工作的督查上,不断的探索实践,创造了脱贫桶井速度,创造了桶井奇迹,创造出了桶井经验,锤炼了桶井干部优良作风。
2017年3月1日,该乡出台方案,全面推行“一天一报告、一周一督查、一月一小结”工作机制,此外,设常驻桶井乡脱贫攻坚指挥部,乡纪委、乡效能办抽调人员组成三个督查小组,对乡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实行常态化督查,确保各项工作及时推进到位。
“目的就是以督查为突破口,让工作人员去到脱贫攻坚第一线,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当晚的群众会上,会议明确铜仁卷烟厂驻青元村脱贫攻坚组长负责争取解决菜种和薄膜物资,县农牧科技局驻桶井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干部负责种植技术指导,青元村作脱贫攻坚战队和村两委负责成立合作社,推进“三变”,确保蔬菜基地立竿见影。
此外,该乡还在“民情日记本”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规范工作制度,使得“一天一汇报、一周一督查、一月一小结”的工作法更加成熟,成为管理和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方法。
“帮扶干部上次来走访,把我的困难记在本子上,没多久就落实在行动上了。”2019年冬天,桶井乡金盆村村民杜显成心里格外暖和。
此前走访杜显成家时,帮扶干部熊劲松在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本”上写道:“金盆村六组杜显成老人房屋成危房,不能继续住人……”随后他把这一情况上报,通过乡党委集中研判后,为老人新修了80平方米的住房。
“记在本子上的事,一件也没落下过。”熊劲松说,每天走访,他都会把群众所需所盼所求一一记在“民情日记本”上,并一一对照落实解决。
一本小小的“民情日记本”,已经成为桶井乡干部推进脱贫攻坚的“法宝”。
脱贫攻坚最前线的极贫桶井乡,是一个锤炼干部作风的大染缸,渲染了干部思想,陶冶了干部的灵魂,铁的纪律练就了干部过硬的作风。
桶井乡战区指挥部建全派遣单制度,在派遣单上,主要包括“两不愁三保障”的内容,限定了老旧危房拆除的完成任务和时间,安排了存在问题整改完成的时限……
“派遣任务的下发,全面调动和鼓舞了攻坚队员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攻坚士气,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凝聚了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乡纪委书记陈南方说,“打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一线干部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绝对不能听之任之畏首畏尾。”
2019年以来,铜仁市、德江县组建脱贫攻坚督查组进驻桶井乡,乡纪委、效能办在密切配合督查的基础上,组建乡级交叉督查组,对全乡23个攻坚队就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常态化督查,督查组根据“两不愁三保障”达标要求逐项打分,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意见,被查对象根据反馈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建立问题整改台账,组织攻坚队、尖刀班和农户进行整改,在规定时间内整改结束后,申请督查组复查验收。
“有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错误不改正。”桶井乡纪委副书记熊飞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干部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有了问题要整改,如果不整改,错误还是错误,问题还是问题,作风漂浮永远存在,处罚也达不到目的。”
“桶井乡处罚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4人,对工作不在状态的干部进行提醒谈话11人,责令工作滞后的干部检讨发言23人次……”
强化督查提升干部战斗力,锤炼干部过硬作风!
数年如一日的奋战,桶井成功发展花椒1.64万亩,精品水果5780亩,套种红苕5000亩,年存栏肉牛8322头、生猪6578头、家禽12万羽,产业分红金额达787.73万元,实现户户有增收产业,人人有增收门路,万余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出列,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德江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