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戴氏家风祠堂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乡后硐村,有一个古老村落,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交通便捷,干净整洁,村民过着富裕的生活。全村辖19个村民组,620多户2200余人,戴氏是一个大姓,戴氏家族占90%以上。戴氏家族崇尚文化知识,勤奋学习知识技能,在各个行业中形成好风气。这里风景秀丽,百年桂花、千年枫树随处可见,县级文物戴氏宗祠、文笔古塔、亭桥楼宇巍然屹立,2013年被贵州省列为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2014年被国家九部委列为第二批旅游扶贫示范村,2015年被评为贵州省小康示范村。
戴氏族谱载,1369年,戴氏入松始祖、诰封骠骑大将军戴福林,奉诏征伐乌罗府大路河一带剿匪,开辟川黔大道。来回途径大路至孟溪一带时,战马便去竹林湾喝泉水,戴福林以之为吉祥之地,定居了下来。因山间溶洞繁多,洞群密集,尤以屋后奇特的硐而得名“后硐”。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村民居住地渐向“硐”前大坝转移,后倚一匹战马一样的大山,前临一清澈小河,硐”奇、水清、山雄,灵气无比,40多位功成名就的戴氏先辈事迹,在戴氏族谱里光芒耀眼。
据戴氏族谱载,1833年,戴大魁 、戴大让等在后硐下院子首建祠堂,1871年重修时还建造文笔塔,北面修建风雨桥、青龙桥等。《松桃厅志》载:“公相桥、姑娘桥二桥最古。”很多建筑文革期间被毁,目前尚存一祠一笔两桥,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县政府修缮了戴氏宗祠。宗祠内挂满有戴氏家族名望之人,尤其是德望先辈戴明炀、儿子戴人俊及孙子(松桃第一个共产党员)戴独明祖孙三代人等良好戴氏家风一直传承后人。戴氏家训告诫子孙后代要做到“忠、信、礼、义、廉、耻”。宗祠院内墙上画有24孝图及戴氏家规,是历史上著名的24孝图。建有道德讲堂和议和堂,告诫戴氏子孙秉承祖先遗训,遵纪守法 、尊老爱幼 、勤劳诚实 、团结乡邻,提醒后人自重、自警、自律,远离贪腐、洁身自好,传承优秀品德,弘扬民族优良习俗。
明代绅士戴天述、戴三策等是戴氏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明确了“仁慈爱敬,祖咸当在”孝忠传家,仁礼齐家,勤忍保家”的戴氏家规,并以之为立家之本。仕业银工而志隽雅的戴光仕,罄捐家资在本寨始设义学,现后硐祠即存有义学碑记。松桃新文化创始人、县“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的戴人俊,清光绪二十一年(1859),考取乙未科第十一名举人,次年入安徽高等警察学堂,结业后在松茂书院、崧高书院任教。他治学严谨,教导有方,受到拥戴。其父戴明炀,1864年任五品千总,被诰授为“武德骑尉”,主修后硐文笔塔、后硐青龙桥,参与补修大路风雨桥,公而忘私,善做公事,流芳百世。
清道光五年(1825年),黎霈、蒋延龄就在孟溪建起名扬川、黔、湘三省交界地区的“孟溪义学堂”。光绪十年(1830年),厅司马王仿州赐孟溪义学堂“松茂书院”。1898年辛亥时期,戴人俊与本籍人戴大醇、张汉侯等带头捐献经费和图书,并积极劝说地方人士捐资兴学,创建了孟溪书院,作为历史文物重点保护。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各地书院改为新学堂,崧记书院改为松桃厅师范传习所,培养小学教习,戴人俊任所长。次年,传习所改为松桃厅初级师范学堂,从附设蒙学一堂又增高等小学一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小学与师范分设,名为松桃厅官立高、初两级小学堂。戴人俊兼任师范和小学堂长,是松桃新教育主要奠基人之一,对松桃教育发展作出极大有贡献。
水井组85岁的蒋布元老人出生书香之家,从小受到父辈良好言传教育,与丈夫戴启贤60多年勤俭持家 、教子有方,培育出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和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培养出一门两代11名大学生。蒋布元常常用戴人俊的故事教育引导孩子们明礼知耻,勤奋读书,接人待客要彬彬有礼。
几百年来,后硐村世世代代秉承“仁慈爱敬,祖咸当在”祖德为家规,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文化,使文化与民生相得益彰。(松桃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