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安化武署衙旧址
安化文庙位于德江县城光明路中段东侧。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清光绪八年(1882)安化县治所从思南移迁大堡(今县城“坨街”)建武署衙于此。198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县文化局组织修复大成殿、金桂台、两廊、配殿,并将大成殿、配殿辟为“德江县傩文化陈列馆”,200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一栋木质瓦房,房屋呈南北向,为三门两进式四合院。门首两旁是小厢房,两扇大门,将古典别致的四合院推至门外。院中一丛茂密的夹竹桃,两侧回廊里茶几、藤椅静待客至。
据旧碑志记载,隐藏在市井中的安化县文庙初建于明代嘉庆年间,坐东向西,初为孔子先师庙。占地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三进高封火墙围护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于同一轴线上,依钟应山面玉水而建,呈长方形,依次为礼门、义路、泮池、状元桥、棂星门;乡贤祠、启对祠、文昌阁及前、左、右高封火墙等级建筑;平礼门、义路、泮池、状元桥、棂星门、伴池、玉河桥为坝。
正面的石台上雕刻着双龙戏珠。沿着石台两侧石阶步入正殿,大厅正中的屏风前,一只根雕雄鹰展翅颔首。绕过屏风,后面矩形小石坝,正面木刻窗花古木建筑里面陈列着德江傩文化资料。古傩面具墙、水龙火龙布展以及“一代圣贤万世师表,千古流芳日月同辉”的金字楹联,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文庙内主要展示的是德江古傩面具。德江傩堂戏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它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受到600多年土司制度统治的德江县,历史以来祭师们借用“傩”这种仪式来解读天人、神鬼、祸福、正邪,于是就有了“坛”和“掌坛师”。傩仪活动中主要有“开坛礼请”、“酬神”、“还愿”、“过关”、“驱魔除邪”等法事,事主则从这些活动中寻求精神寄托,祈求神灵保佑,家宅平安,五谷丰登。在德江,傩戏文化遍及各个乡镇,从事傩堂戏工作者有300多人100多坛。
文庙抬梁穿斗混合式歇山青瓦顶,格扇门窗,饰以花鸟虫草、飞禽走兽等图,内保存有许多当时建安化县碑记和“仙都紫府”石刻(参见民国《德江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德江县志》)“仙都紫府”石刻、青石质。横长形,高1.2米,宽2.8米,厚0.2米,横向楷书阳刻“仙都紫府”四大字,每字0.5米左右,周边刻框。安化县碑:青石质。方首,高1.37米,宽0.67米,厚0.12米,额题“移建安化县碑记”7字,每0.07米见方;碑文楷书阴刻,18行,满行28字,共计479字。记载有光绪年间安化县从思南府移建至大堡(今德江县青龙镇)一事,知县徐士谦撰文、巡检张荣林书丹。(德江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