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枫香溪会议旧址内的会议还原图
1934年6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贺龙的带领下,被迫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退出,转战千里,挺进德江县枫香溪,建立革命根据地。与当地群众建立了不解之缘和动人心弦的故事。
“红军井”
在枫香溪革命老区的四面坡脚下,有一块约两亩的沼泽地,中央冒出一股清亮的泉水。沼泽地周围长着九棵高约20米,直径约50公分的杨柳树,大人小孩常到那里去玩耍,可是一不小心就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当地群众为了安全,都要到3公里以外的河沟挑水饮用。1934年6月19日贺龙率红军进驻枫香溪村,带领群众在沼泽地里修建了一口长3米、宽1.5米的水井,还在水井周围铺上石板。当地群众喝上清泉甜在心中,无不说红军好呀!于是在石碑上刻下“红军井”的字样。
“小竹篮”
在红三军第九师师部旧址的枫香溪镇长征村,我们见到了被当地群众称为“拥军模范”的95岁的符佐梅。老人虽然行动不便,走哪里都要人扶进扶出,但老人眼明耳聪,说话口齿清楚。她动情地把当年为红军送水送饭的故事全部告诉了我们。1934年7月2日,红军队伍进驻谯家符包咀,她经常协助大伯为红军通风报信。有一次,红军队伍在与国民党土匪的激战中,7名红军战士不幸受伤,她在山上干活时发现后,就把7名受伤的红军战士转移到了马鞍山的山洞里隐蔽起来,并及时向红军队伍中的赵副官报告情况,赵副官就交给她一个小竹篮,要她以农村人打猪草的方式,为7名红军伤员送水送饭。由于她把小竹篮里装的饭菜和水放在背兜的下面,上面盖上猪草,不走大路走小路,一直坚持送了半个月,7名红军伤员康复了,都没有被土匪发现。红军为了感谢她,就把那个小竹篮送给她做纪念,如今她还把它保管得好好的。符佐梅老人说:“红军送我这个小竹篮呀,我既不送儿子,也不送姑娘,我要把它交给党、交给国家珍藏起来,让小竹篮教育更多的人。”
“小油灯”
王焕进当年被贺龙军长经常叫“小鬼”,红三军参谋处就驻扎在他家。1934年6月19日(农历五月初八),正是农村打田插秧的大忙季节,红三军到达德江、沿河、印江三县交界处的枫香溪,当天在此召开了由夏曦、贺龙、关向应等参加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会议,史称“枫香溪会议”。会上,贺龙根据黔东人民斗争士气高昂(主要标志是广泛的神兵运动)和各地军阀纷争不统一的局面,提出了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强调了宣传工作在红军长征中的积极作用,讨论通过了恢复红三军中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等问题。当晚,部队在“黔阳宫”召开了团以上的干部会议,关向应传达了中央分局的决议,得到了广大干部的支持和拥护。会后,立即从各师和司令部抽调了100多人组成的宣传队,连夜分组奔赴各地采取发放传单、书写标语等形式做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由于红军对各地的路道和地形不熟,加之又是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王焕进就同乡亲们提起油灯(有罩子的马灯)分头为红军带路,帮助红军书写标语和发放传单。自从红军宣传队在一些显目路段、房屋墙壁上书写“红军为消灭国民党军阀、为土地归农民而战”,“红军为穷人保江山,为天下太平而战”,“取消国民党一切苛捐杂税”,“红军不拿工人农民一针一线”等标语,以及向神兵队伍发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致贵州各县神坛诸同志书》、《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和纪律》等传单后,红军为穷人,红军是穷人自己的军队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德江、沿河、印江的2000多名神兵于6月26日前往枫香溪投奔红军,接受红三军改编为黔东纵队,苏区人民也先后组建了40多支规模不一的地方游击队,协助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有一天,贺龙军长夸奖他说:“小鬼,你们的油灯虽小,但作用之大,既为苏区人民指明了方向,又壮大了革命队伍。”(德江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