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州汞矿日选300T机选厂址。
贵州汞矿厂,位于当时中国最小的特区—万山特区,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汞矿厂,“万山红遍”地底层下的红色矿石,决定了万山与别的“山”不一样的前世今生。
早在西周时期,巴方一梵氏女子在崖壁上沿丹脉敲凿取丹,献于周武王,武王服之神清气爽、颜面红润、智力超人、体力倍增,便赦封产丹之山为“大寿万山”。万山朱砂储存量曾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现存世50克以上的“朱砂王”仅有56颗,其中50颗产于万山。
“朱砂流丹、水银生辉”,是贵州汞矿厂内的真实写照,其成规模开采朱砂、冶炼水银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此设立“贵州大万山长官司水银朱砂场局”,对万山矿山实行官办开采,培养从事手工业操作的专业矿工队伍,形成了贵州历史上较早的工人队伍。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英法帝国主义开始侵入万山,设立英法水银公司,疯狂掠夺万山汞矿资源。1900年秋,矿工们在张家湾起事,反对帝国主义势力掠夺万山汞矿资源,反抗其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同英法水银公司进行了长达6年的英勇斗争,迫使清政府在1906年收回采矿权。
1949年11月万山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贵州汞矿,矿工们翻身成了矿山的真正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产规模迅猛扩大,产业工人队伍稳步壮大,为实现国内百废俱兴,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加上苏联政府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撤走驻万山的苏联专家,使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的艰难时期。贵州汞矿厂6000多名产业工人,怀着为中华民族争光的雄心壮志,为实现“向千吨矿山进军”的奋斗目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劳模竞赛,涌现出杨菊花、杨再发等一批批全国劳动模范,使汞业生产连续四年突破千吨大关。在这几年中,为偿还苏联债务,向苏联出口水银5000多吨,被周恩来总理亲切的称为“爱国汞”。
2001年,贵州汞矿厂因资源枯竭被实施政策性永久关闭破产。2009年3月,万山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时间似乎难逃“汞尽城衰”的宿命,连生产矿长兼总工程师李晓康教授也不得不远走他乡。
“汞矿挖完了,但是背后的红色文化还在,千年丹红之地岂能说衰就衰。”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
2019年9月,在贵州汞矿厂的旧址上,全国首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正式建成。如今的她,以崭新的面貌与蜿蜒960公里的井下巷道一同向参观者静默的讲述着贵州汞矿厂的百年奋斗史。(万山区纪委监委 李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