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丨农民起义将领徐廷杰

来源:铜仁市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0-12-21 17:16:00 点击:

图为铜仁旧貌。

 

徐廷杰(? ~ 1856),铜仁府人。他木性情纯朴忠厚,一副书生貌。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

道光末年,铜仁官府一改百姓赴仓纳粮之旧制,遂开“以粮折价”之例,初斗粮折价四五百文,继增至千余文,甚者超过面千文。百姓苦于此事,无不切齿痛恨。

咸丰三年(1853),廷杰到唐家寨(今江口县)杨家教书,接触下层人民,看到地方元气之亏,百姓之苦,根在于官府苛税的繁多,又用“以粮折价”这一手段盘剥百姓,他决心武装反抗官府。廷杰与举人梅济鼎拜师石阡毛家寨白连教徒毛大仙(名正年)。毛大仙常言梦神人称之为长眉仙,授乩写符,信者甚多。廷杰以此方式各处秘密联络百姓,在铜仁组织上千人,准备起义。

咸丰四年(1854),廷杰、梅济鼎遂招集铜仁府上五洞农民,提出“照旧纳谷,不许一户折粮"的主张,百姓纷纷响应廷杰的倡议,按商定日期,廷杰、济鼎率数百民众肩挑背驮赴仓纳粮。在粮房周庠极力怂恿下,新任知府葛景莱坚持折价之例,不许收谷。农民气极,将送来的稻谷全部倒在府衙的左右厢房。

五年,民议如前,徐廷杰、梅济鼎继率五洞的百姓暗铸军器,并置旗帜号衣,众推廷杰为军师,率众千余人,于咸丰五年(1855)九月二十八日假装纳粮,挑谷到铜仁府城下,暗备军械随之。周庠见势不好,携家坐船逃往湖南。十月初二,徐廷杰、吴劳苟、陈福林、徐兴各率其属,均持刀矛旗帜,撞破城门,蜂拥而人,冲进府署,葛景莱避人民宅,是夜,书“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两语于案,遂自尽。廷杰、福林等释放监禁囚犯,把库藏军火发给攻城起义农民。占领铜仁府城后,队伍进行整顿,吴劳苟称元帅,廷杰称军师,陈福林称副军师,徐兴称将军。他们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此时义军首领商议,只据-隅 ,终非长策,于是各募集数千人分队进攻邻近州县,与各县联络呼应。江口县有刘士美、印江县有田宗达、吴灿奎。田宗达儿子瑞龙随廷杰进入铜仁,廷杰谓瑞龙为蜀汉的赵子龙,谓毛大仙儿子位元为释加佛,大仙弟士福为白鹤仙,以此来招集百姓,确定队伍用红巾蒙首为标记,因此称“红号军”。十一月初,红号军攻占了松桃、正大营;中旬相继攻占思南、印江、石阡、江口。二十七日攻占玉屏,各府县官员皆弃城而逃。虽有官军抵抗,但红号军所向无敌,势不可挡。十二月连接攻下思州(今岑巩县)、清溪、湖南的麻阳晃州(今晃县)等县城。

铜仁下三洞团绅杨纯昌、城绅罗允敦、武官王国升,率团练多次攻城不克,派人去省府乞师未果。县绅喻焘向湖南镇篁凤凰,写信求援,并陈述攻城方案,杨纯昌复去督促,镇篁派出田宗藩、古隆阿、侯克裕,督带湘军兵勇数千人陆续逼扎铜仁城下,逐日环攻。

红号军据守铜仁城内,与攻城湘军多次展开激烈战斗,打死打伤官军无数,使官军一时难以逼近城内。双方相持至咸丰六年(1856)初,杨纯昌、罗允敦组织了乡团、兵勇配合镇篁军以数倍于红号军的兵力多路攻城。正月二十二日,红号军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冒险突围,伤亡者甚多,廷杰与福林由江宗门夺路出城,渡河舟覆,溺水者无数,劳苟、徐兴阵亡,惟福林、刘士美逃走,廷杰不知其下落。(碧江区纪委监委 杨代华 整理)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