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丨搬出大山幸福来

来源:铜仁市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0-12-24 19:14:10 点击:

图为杨益动员群众搬迁.JPG

      图为杨益动员群众搬迁。

 

“漂亮的楼房、崭新的健身器材、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上,老人、小孩三五成群,或是唠家常、或是下象棋、或是跳广场舞……”

这是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安置点的场景,这群人中他们有的来自沿河、有的来自印江……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易地扶贫搬迁户。

他们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走出大山,过上城市人的生活,田景堂便是其中的一位。

“现在条件很好,我在家门口当起了保洁员,有固定的收入,过上城市生活……”说起搬迁后的好处,田景堂由衷地感叹。

之前,田景堂生活在交通落后、自然条件恶劣的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打铁坳村塘家山组,一家3口人仅靠一亩三分地生活,由于常年患病,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朗溪镇打铁坳村是印江自治县深度贫困村,沙多地少,而塘家山组更是坐落于山顶上,物资运输全靠肩挑背驮,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田景堂虽然勤劳肯干,但仍然摆脱不了贫困的标签。

如今,年近七旬的田景堂怎么也没想到,居然能够走出大山,过上城市的生活,用他的话来讲,这一切都像做梦一样,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然而,田景堂的搬迁之路却是异常艰辛,这都离不开印江自治县朗溪镇纪委专职副书记杨益的真心帮扶。

2018年1月,根据组织安排,杨益与65岁的田景堂结成了帮扶对子,成为了“穷亲戚”。

“住房条件差、长期患病无劳动力”经过多次走访,杨益分析出了田景堂的致贫原因。

要想让田景堂脱贫,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搬出大山,于是杨益当起了宣讲员,做起了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工作。

至今,杨益还记得第一次去田景堂家动员搬迁,就吃了闭门羹。

“现在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你们家可以搬迁”本以为易地扶贫搬迁会给田景堂送去的一份大礼,但却遭到了的田景堂“冷言冷语”。

面对田景堂泼来的这盆“冷水”,杨益内心五味杂陈。

“群众不愿意搬?是我工作不到位,还是政策没有宣传好。”在返回的路上,杨益心生疑惑。

在一次搬迁动员工作会上,大家认真梳理、相互求教,这也让杨益从中明白了群众不愿搬迁问题所在:“村民留恋故土、对搬出去以后的日子心里没底,这只是其中一个客观原因,而之前的动员工作方法不当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教条地宣传政策,片面地解答疑惑,没有用心、用情地去和村民进行交流,所以,村民对易地扶贫搬迁有抵触情绪。”

找到“症结”后,杨益多了几分底气。在随后的几次走访中,他便开启了“说教”模式,宣讲政策以及脱贫致富励志故事。

“搬迁到县城,每户可以分到一套新房……”

“都说不要劝我了,你们又说这个事。”话还没有说完就被田景堂打断。

杨益耐住性子,接着说道:“田哥,你不愿意听,我还是要说,你们两口子,可以得一套60平米以上的房子,搬进县城后,医疗条件、基础设施、小孩上学都比这里好!如果你不搬,以后你的子孙后代绝对会怪你哟!”

“不是,我是怕搬去以后没有工作,生活没有着落,重要的是还要拆除我的房子。”见到田景堂有点动心,杨益继续讲起了政策。

“这个你放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就是让大家搬出来,稳得住、能致富,只要勤劳,日子就会越过越好。再说拆房子的事,政府也会给你们补助,根据每家情况,还会适当安排工作,你们小孩都不在身边,搬过去了你们也有个照应,以后生活就会变得更好。”

“那我要问哈我儿子的意见!”

见到田景堂思想有些转变,杨益立即拨通了田景堂儿子的电话。

“我们同意!让你工作队跑这么多次,太谢谢你们了。”电话那头,说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田景堂的儿子非常赞成,并道出了自己的苦水。

原来,田景堂的儿子在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上班,30多岁一直未婚,之前结识了一个女朋友,逢年过节带回家,上坡下坎,翻山越岭,女朋友被这穷山恶水吓倒,回去后,两人便分了手。

看到儿子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很是乐意,当天,田景堂就在搬迁协议上签了字。

2018年6月,田景堂一家顺利搬进了万山旺家花园,他和妻子第一次住到新家。 

“宽敞的卧室、独立的厨房、干净的卫生间……”看着这样的居住环境,田景堂满脸喜悦,幸福藏在心底,他由衷感叹道:“感谢党的好政策,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城市人的日子。”

告别故土、走出大山的田景堂不仅搬离了穷窝、改变了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拔掉穷根,搬出希望,拥抱幸福。在安置点当起了保洁员,有了稳定的收入,他精神抖擞,茶余饭后,高兴地走进广场唱歌跳舞,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印江自治县纪委监委  杨秀明 姚强波)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