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丨“松茂书院”密码

来源:铜仁市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0-12-25 11:36:28 点击:

图为松茂书院堂匾。

 

在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孟溪镇的孟溪完小,有一座古色古香、文化底蕴深厚、保存完整的一座古典式书院——松茂书院。

据史料,书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当时在孟溪设一所学堂开办儒学,归属私塾,仅有一名教师,只收学生四十人,不收女生,主讲《三字经》《四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教材。

1825年,孟溪将康熙年间征收花、盐、油行行费用于孟溪学堂的扩建工作,改名为孟溪场义学堂。辖区住户子弟凡愿入学者,亦准兼收,属正式启蒙和初等教育开端。义学堂开场后,由于孟溪地理优越条件,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人口流动大,地方人士集积财物,修建仓圣宫正殿,两廓前厅共十余间,辟“丹桂轩”。1877年,义学堂才得以恢复办学。为了发展孟溪教育,地方官绅、族总公议,将孟溪牛行行费交由学堂收取,规定每成交一头牛收取行费一百二十文,以六十文交崧高书院作考卷膏火费开支,余下六十文留作孟溪场义学堂办学经费,增修房屋、扩建规模。

1884年,司马王方州书赠孟溪场义学堂匾额一块,上书“松茂书院”四个苍劲釉黑大字。从此,松茂书院正式得以命名诞生。进大门、二门,就是四合天井,进入旁门,便是藏书房,古代书院讲课、藏书、共祀三合一的基本格局。任命戴明扬为首任山长(校长),设蒙馆、经馆各一馆,共计有木屋十八间,自此孟溪教育迅猛发展,名声蜇蛰。与之并列的松桃境内崧高、松阳两所书院,三所书院共同支撑起松桃教育新天地,是松桃厅科举制度主要支柱。

1857年,出身于孟溪镇一个书香家庭的戴人俊,因幼年时期在家庭接受良好教育,继入私塾从师学习。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每读一文,三两遍后即能成诵。对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钻研深透,也对现代科学也有浓厚兴趣。1880年考中庚辰科举人,次年赴京会试不第,仍回家继续攻读。1882年,赴京考官中选,被分派至安徽和州牛屯县任县丞兼县厘金总办。后回家设馆授教,在他的倡导下,“松茂书院”得以扩建,他以身作则,带头捐献经费和图书,感动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解囊资助。1901年,戴人俊对原松桃城关的“崧高书院”修葺扩建,办起松桃初、高两级小学校,并聘请当地饱学之士担任教员。城乡父老欣闻戴先生开办新学,都把子弟送来读书,入校学生约有四五百人。一些缴不起学费、买不起书者,则由学校酌情解决。

戴人俊对学校充满了感情,并寄托着无限憧憬。为表达对学校的热爱,他倾注自己满腔热情。戴人俊目光远大,眼看城镇农村教育已呈发展之势,将来师资必然紧缺,便于1902年又将原来的大同学堂扩大为松桃县立师范学校,为提供师资、推广新学创造了条件。师范编为速成、正科两个班分别授课,入校学生百余名。戴人俊重视女子教育,开办城东女小和城南女小。为统一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将两校合并为松桃县立女子小学校,新学课程有国文、算术、修身、自然等科,学生最多一年达300余人。

1912年,戴人俊参加同盟会,成为松桃分会会员,之后被推选为贵州省议会议员,并留任驻会委员,参与会务工作。他在驻会期间,参加何应钦组织的拥护孙中山倡导的“少年贵州会”活动,为活动做了大量工作。在任议员期间,戴人俊刚直不阿,敢于直言,因而得罪了许多贪官污吏。

1924年,袁祖铭部下的一名旅长,以筹备军饷为由横征暴敛,敲诈勒索。戴人俊知情后,义愤填膺,对此举予以痛斥。这位旅长怀恨在心,便指使爪牙闯进先生宿舍,送上钢刀一把,绳索一根,黄金一包,迫使戴人俊吞金自尽。    噩耗传到松桃,桑梓父老亲朋、师生莫不为之哀悼痛惜。    戴先生出污泥不染,视富贵如浮云,一袭青衿返回家乡矢志办学,造福乡里,继而为民执言,舍身抗暴,忧国忧民,宁死不屈,其浩然正气,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如今,松茂书院静静地屹立在孟溪镇完小的前大门,坚守着学校教育发展。书院默默屹立着,源源不断地将知识的养料输送给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松桃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