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丨县委书记车仁光

来源:铜仁市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0-12-31 16:09:40 点击:

图为车仁光。

 

车仁光(1921 — 1969.3.6)原名清泉,小学文化,山东省海阳县古现村人。

仁光出生在农民家庭,民国30年(1941)5月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历任区委宣传干事,区武装教导员、区委书记职务,转战南北,经受了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1951—1964年在湖南先后任邵阳市委副书记地委党校校长、县委书记邵阳地委委员、机械局局长等职务。

1964年11月,仁光由湖南邵阳县委书记调任铜仁县委书记。为掌握县情第一手资料,他上任第二天就下乡,到边远山区牛场坡公社、黑岩公社和坝黄公社的苗哨溪等社队调查。他在笔记中写着:“这些边区稻田少,杂粮多,尤以洋白苕为主粮。但此品种已退化,抗病力差,易腐烂,难贮存,即使红苕丰收,有的农民连苕也吃不久,就烂掉了。"他回县委后,立即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决定对洋白苕品种进行改良。1965年春,他通过全县调查询访,得知坝黄公社坪茶大队詹家溪生产队的“胜利百号苕"为全县最优良品种,当即在詹家溪召开全县农村干部现场会,要当地群众分别蒸上几锅“洋白茗"、“胜利百号苕”,让与会干部都品尝后,仁光问大家,哪种苕最好吃,大家都说:“胜利百号苕”。仁光说:“我们今年就推广‘胜利百号苕'。”说完就宣布散会。此后詹家溪的“胜利百号苕”便在全县普遍推广。此苕水分少、淀粉多、产量高、抗病强、易贮存,至今仍是全市大量种植的好品种。

同年3月,他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到谢桥公社凯漕溪蹲点,他一人搭伙住在农民张志新家的一间茅屋里,区干部要他住区公所,他说:“我是来蹲点,不能住机关。”他与群众同吃同劳动。为了搞好样板田,他常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亲临田间指挥,按照科学种田的要求,以身作则,认真细致地耕作。仁光不但注重粮食的生产,还关心经济作物的发展。他了解到当地西瓜品种太差,当年就在湖南洞庭一带引来新品种,试种后,结出的西瓜个头大,瓜瓤红,瓜汁甜,产量高,成了当地农民经济收人的重要来源。他还注重荒山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号召各区公社的干部选择一块荒山搞样板,栽果树或植用材林,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提出的“山头戴帽子,山腰捆

带子,山脚穿靴子”的绿化方针。他亲自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在城郊开垦了100多亩的荒山,栽上了桃、李、杏、梨、苹果等果木,并把此山取名“花果山”(今行署驻地一带)。

他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一次他的小孩无票随一位干部看了场电影,他得知后,叫小孩马上去补交了电影票钱。他还常开家庭会,对子女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优良传统教育。仁光的文化不高,但他随时注意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平时材料都是自己写,有时去省里开会的头天还到下面工作,走时只带个笔记本和一个统计表,他平时主持的会议也简短。他注重县委领导班子的团结,主动团结、关心、爱护党外人士和干部,鼓励他们大胆地工作,自己从不特殊化。

仁光在铜仁任职1年,后调任水电部贵州水利发电建设公司党委副书记并主持工作。他光明磊落,公私分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文化大革命中,仁光为保护同志站出来说实话,被打成“顽固不化走资派”,横加诬腮相陷害,1969年3月6日,仁光含冤逝世。

1979年3月13日,中共贵州省委下文批复:“强加给车仁光同志的-切诬蔑不实之词一律推倒,予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举行追悼会。”(碧江区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