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杨辛克。
杨辛克(1917-2006),又名杨光汉、屠一夫,笔名滴川,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人孟溪大塘湾人,老红军,历任甘肃庆阳县红军大学三科教员,晋东南边区129 师385 旅支部书记,山西昔(阳)东县县长,和顺(东)县县长,晋东县县长,晋城县县长、河南芦氏县县长,豫西一、二专署副专员,贵州省工商厅工矿处副处长,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业厅副厅长,沈阳第二机床厂厂长,贵州省经委副主任、党组书记,贵州省工交办副主任等职。
民国14 年(1925),松桃遭受大旱,杨辛克随父母背井离乡,投奔父亲好友,得父亲好友资助入学。杨辛克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实验中学读书。在校期间,受进步老师的启发,萌生抗日救国之志。与同班同学发起纪念“九•一八”事变两周年活动,并发出“要求当局出兵抗日”的呼声,遭校方压制,被开除学籍。后转赴北京大学继续进行抗日活动和求学,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大游行示威运动。
民国25 年(1936),杨辛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东北军学兵队学习, “西安事变”时,负责东城门的保卫工作,监视城内动静。
嗣后,在云阳镇前方指挥部参加红军,任庆阳县红军大学第三科教员。
民国28 年(1939),时任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欲派杨辛克任太行解放区昔阳县县长,是时,杨辛克正值年少,血气方刚,请求上阵杀敌。邓小平劝慰道:“粮食补给是行军打仗之保障,需要有能力、有文化的人在后方恢复工农生产,建立人民武装,给前方以最大的支持”。杨辛克即受命赴任。是时,昔阳大旱,庄稼歉收,为保障前线部队粮食供给,昔阳县实行粮食供给制度。杨辛克查获一首长的两侄儿贪污粮食50 多千克,首长急派人说情,杨辛克未待说情人开口,即先行将二人枪毙。民国35 年(1946),杨辛克与毛泽东、陆达、陈伯达、薛暮桥等人合著《土地改革参考材料》。次年秋,杨辛克随陈赓、谢富治渡黄河,历任山西省昔(阳)东县县长、和顺(东)县县长、晋鲁豫边区干校学习班学员、公安总局干部科副科长,太行第八专署民教科副科长、晋东县县长、晋城县县长、河南卢氏县县长,陕州、舞阳专员公署副专员、代理专员等职,做“反霸清匪、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地方工作。
民国38 年(1949),杨辛克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代理主任及贵州省工业部工矿处处长。后任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主持沈阳第二机床厂工作,向毛泽东报告沈阳二厂的思路和做法,认为中国的工业要按中国国情走自己发展的道路,并阐明二厂的“三自”方针。毛泽东阅后批示:“此报告送重点工程参考。”随后写方案报政务院,得到周恩来总理批准。由此,沈阳第二机床厂由生产小工具的小厂发展成为能够生产大型龙门机床、大型摇臂钻床的大型企业。
1959 年1 月,任贵州省经委党组书记。在贵州省经委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抓好本职工作,深入实际,积极探索,为推进贵州经济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专门发表了《向共产党员青年厅长杨辛克同志学习》的评论。
1982年11 月,杨辛克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仍然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注我省经济建设和发展,始终对党忠心耿耿,对人民无限忠诚,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勤奋学习,光明磊落、严于律己、为政清廉,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家属、子女严格要求,充分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高风亮节。
2006 年9 月,杨辛克在贵阳病逝,享年89 岁。(松桃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