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优秀奖作品)
作者:马作良
(铜仁市纪委监委)
初夏的一天,加完班从办公室出来已是子夜时分,我驾车行驶在花灯璀璨的东太大道,随手打开了收音机,里面正在讲述英雄毛泽覃就义前的故事,悲壮而惨烈,主持人的声音低沉又缓慢,让故事一直飘荡在我心间,久久回味,久久感动。
毛泽覃,字润菊,毛泽东之弟,毛氏三兄弟走向武装斗争的第一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935年4月,毛泽覃率领的红军游击队,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当时担任独立师师长的毛泽覃命令游击队员撤往山上,自己则端起枪向敌人猛烈射击,吸引敌人注意力,掩护队员脱险。在与敌交战中,最终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为了邀功请赏,万恶的敌人还将毛泽覃的头颅割下来示众。牺牲前毛泽覃将一枚珍藏的红星奖章丢在小溪边杂草中,不让奖章落入敌人手中,全国解放后,人们在毛泽覃牺牲的小溪边找到了这枚奖章。这枚他曾视为生命的奖章,关键时刻忍痛割爱,表明他已经把生死抛开在外,做好了视死如归的准备。
回头望了望车外的灯火辉煌,不仅感慨今日中华之盛世,是多少像毛泽覃这样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流血付出换来的。他们始终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着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1931年4月,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在济南国民党监狱留下这篇名为《诀别》的遗作后,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年仅30岁。
“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1941年9月,晋察冀军区1军分区1团2营7连6班5名战士为了不暴露部队转移路线,保障主力安全,负责后卫阻击来犯日军主力,将敌人引向狼牙山顶峰的绝路,同时也使自己陷入困境。同敌人激战五小时后,为了不被俘虏,纵身跳下悬崖,最终3人壮烈殉国,2人挂在树枝上后被老百姓营救,幸免于难。
新中国的诞生历程,就是一部革命精神的传承史。毛泽覃、邓恩铭、狼牙山五壮士等等这样一批批英雄人物在面临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时,始终信念坚定,为了人民无畏的牺牲战死、舍生取义,用生命诠释英雄本色,将鲜血洒在疆场,让革命精神在传承中不断熠熠生辉、增光添彩。他们传承和守护的这种革命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没有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被湮没,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传承、不断丰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处于震中地带的茂县与外界通信和交通一度长时间中断,成为一座“孤岛”,震区状况外界无法了解,更无从救援。5月14日15名空降兵勇士组成的小分队,要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分两个批次从4999米的高空盲跳至茂县地域。此外,降落后他们还要随时面临余震的风险,谁也不知道跳下去能不能活着着地,能不能活着回来。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没有任何犹豫,“惊天一跳”及时打开了空中救援渠道,将震区灾情传递出去,为后续救援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此他们有了一个非正式的集体称谓“空降兵十五勇士”。
2020年的新春将至,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突袭江城,疫情来势汹汹,让武汉的这个冬天格外寒冷。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的那一刻起,“我自愿请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请战书就一封封飞向上级部门,白衣战士们纷纷请缨,不断开赴湖北战场。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誓死不退,用人类的身躯铸就着钢铁长城;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组成了那个冬天最美的逆行队伍。我想,他们一定听闻过先辈的故事,现在轮到他们挺身而出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他们却说“穿上防护服,就不是孩子了。”,他们抱着“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坚毅与决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疫情不退我不退”的诺言,他们坚持以生命赴使命,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对先辈革命精神的最好纪念是传承,最高的致敬是沿着他们的脚步继续前行。每当国难当头,总有人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守护更多人的光明与未来,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论是“空降兵十五勇士”,还是抗疫战场的最美逆行者,他们用实际行动在回答,新时代的中国人依然信念坚定,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畏牺牲,不惧艰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要完成一代人的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本来就有很多硬仗要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后续影响让我们的任务更加艰巨。接过先辈手中的枪,我们唯有传承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大无畏精神,在民族复兴征途上继续砥砺前行,方能书写新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