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松桃烈士革命纪念碑。
松桃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蓼皋街道蕨基村梵净山大道旁的革命烈士陵园内。
青山埋忠骨,热血铸丰碑。这里安息着21名烈士,其中12名烈士迁自于该县武警中队营地后飞山董的烈士墓,4位烈士迁自于县电池厂宿舍后山的烈士墓,另外5位烈士从普觉、盘信、正大等乡镇迁来。纪念碑高13.7米,寓意为松桃作出巨大贡献的解放军137团。纪念碑上写有碑文,烈士陵园内有烈士简介。
除龙世昌牺牲在朝鲜上甘岭、滕久荣牺牲在重庆秀山外,其他19位烈士是在1950年至1952年松桃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分别有为解放松桃而光荣献身的中共地下党黔东纵队司令部成员滕久荣、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指导员李洪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三七团情报站站长马靖、政治处干事傅郁苍、副连长孔凡魁、副排长朱守福、副排长梁绍华、通讯连班长王新兴、三连班长秦兴元、四连班长田建修、侦察连副班长罗三晓、团部通讯员蒋隆祥、警卫连战士甘达明、二营机炮连战士项安、四连战士徐德朱、中国人民解放铜仁军分区公务员刘祖恩、松桃警卫营一连战士石烈芳等革命烈士。这里还竖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龙世昌的雕像。
黔北工委建立之初,便把川东特委以至党中央有关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游击根据的指示置于非常紧要的位置,当作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1949年1月,黔北特委负责人宋致平来松桃了解情况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张立、宋至平、先仲虞等人对黔北地区如何开展工作,进行过认真的磋商。决定将武装力量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黔东纵队,并且由黔北特委直接领导,宋致平担任司令员兼政委,滕久荣、张蜀伦为司令部成员,下编五个支队。黔东纵队直属中共地下党黔北特委领导下,制定具体计划,明确工作区域、方针、任务、步骤以及农运、学运和武装斗争的具体方案,把黔东北地区的工作,作为建立川湘黔边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地方反动势武装,为解放松桃起到重要作用。
1950年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六师一三七团奉命进黔东剿匪。团部直属队及第二营驻防松桃。团长师肿伟任剿匪指挥部指挥长,统一指挥驻军及地方武装进行剿匪,平息地方封建势力的武装叛乱。在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剿匪部队机动灵活、英勇善战、不辞劳苦、不怕牺牲,活捉了国民党旅行长、湘黔鄂四省边区反共救国军总司令周燮卿,消灭了嚣张一时的武装土匪,摧毁了封建势力的反对武装,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2年5月,松桃匪患基本肃清后,一三七团奉命调离松桃,开往四川参加黑水战役。
为缅怀和褒扬革命烈士,世世代代传颂他们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2003年,松桃县委、县政府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竖立纪念碑和雕像,供后人瞻仰和奠基。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烈士精神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2004年3月,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每逢清明、七一等重要节庆节点或烈士纪念日,该县各级各部门及中小学,都要组织党员干部及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寄托了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告慰不朽英灵。
通过整理花篮缎带、鞠躬、献鲜花,纪念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以寄托哀思,铭记英雄们的信仰和坚贞、崇高和不朽,弘扬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坚定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捍卫国家和平的信念。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牢记使命,培养全县人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提振后发赶超精气神。(松桃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