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雷孔武与被营救的朝鲜小孩合影。
雷孔武,1930年4月出生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镇水源村,童年时期念过两年私塾,后上小学。1945年,刚考入铜仁中学的雷孔武学习成绩优异,能歌善舞,是班里文艺骨干。后雷孔武认识了地下党员马元熊,在思想上受到极大启发与影响,并被吸纳进“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雷孔武对解放军组织讲解自己经历,后进入政训班学习,由于雷孔武有些文化,担任了政训一班班长。雷孔武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6师347团1营3连任卫生指导员。随军进入广西,解放了南宁。
1950年10月,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随着嗖嗖从耳旁呼啸而过,看着战友负伤,雷孔武这时也早已忘记死亡的危险。他和卫生员们手忙脚乱的为受伤的战友包扎着伤口,尽可能从死神手里抢回自己英勇的兄弟。
为了粉碎敌人利用“三八”线重整部队、准备再战的战略企图,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决定发动第三次战役,而第39军担任着由“元堂里”至“石湖”地段突破临津江的任务。军长吴信泉立即率全军披星踏雪,急行军5个夜晚行程400余里,抵达临津江北集结。军长吴信泉派2个团在高浪浦里正面积极佯攻,让敌人误判志愿军可能在此作渡江准备,用来隐蔽主攻方向,牵制迷惑敌人。另一方面提前三天抽调担任突破任务的116师大量人力投入构筑阵地的土工作业,在距敌150-300米、正面宽约2500米、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进攻阵地上,隐蔽7个步兵营、6个山野炮兵营、8个团属炮兵连及师、团指挥部,共7500余人、70多门火炮。整个进攻阵地进行严密的工程伪装,地面上不露一人一物,保持了自然地貌的原状。巧的是,翌日凌晨下了一场大雪,整个江岸一片雪白,将我军阵地覆盖了一层天然伪装。12月,军长下达了总攻的命令。炮兵群的近百门火炮,向敌军前沿滩头阵地及防御纵深发射数千发炮弹,摧毁敌人发射点和多层障碍物,压制敌纵深炮兵火力,各突击连障碍排除组利用炮火烟幕,迅速排除江北岸残存地雷。仅用5分钟时间116师就突破临津江天险。经过数小时的激战,突入敌人纵深15公里,毙伤敌千余人,胜利完成突破任务。
1952年10月,第39军接志愿军总部命令,在自己防区发动正面攻击,以策应上甘岭战斗中15军进入战术反击。在一个寒风咧咧的黄昏,347团在上甘岭的一侧与敌人交上火,旁边的一个村庄遭到美国佬的炸弹袭击,隆隆的炮声中,十几户人家被炸得稀里哗啦、顿时成为一片火海。当惨无人道的轰炸还没有消停,硝烟中传来忽高忽低叫救命的声音,可能是医生救死扶伤职业的本能反应,雷孔武和朝鲜人民军战士金志勇冒着枪林弹雨拼命赶了过去。
就十来分钟的时间,当他们到达时却再也听不到呼救的声音。他们逐一搜寻了每一户人家,映入眼帘的除了熊熊大火,就是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尸体。突然,雷孔武隐约听到有一儿童的哭声,他们确认是从燃烧的房屋里传来的,没来得及多想,扯下外衣在旁边的水槽里侵湿一下,随即钻进了火海中。
在屋子的灶台下的水缸边,雷孔武发现了一个即将被大火吞噬的小孩,旁边躺着的是她惨死的亲人。雷老告诉笔者,她就是那张照片中的阿玛妮,中文意思叫金香花。
雷孔武火线营救小孩的事很快在战地被传开,荣立个人“二等功”,得到朝鲜国家最高领导人金日成的亲自授奖。
雷孔武转业后,先后到乌罗区、寨英落满乡等地工作。两次被派遣到省城卫校进修学习,担任铜仁片区学习组长,为松桃“疟疾病”和“丝虫病”作出过巨大贡献,工作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及被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工作者”荣誉称号。
离退休后,雷孔武并没有闲下来,他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开设“余热诊所”,为群众排忧解难,出资创办村级墙报,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松桃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罗时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