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田海清与战士们在一起。
田海清,四川人,1907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不久后入党,先后担任红三军团排长、连长,第三师九团团长、红七军第二十一师代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赣州战役。
1932年6月,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需要,湘赣军区第四军分区决定以江西崇义和上犹两个县的独立团为基础,成立独立第12师,全师一千多人,任命叶长庚为师长,田海清担任35团团长。
独立12师成立后,打了一系列的胜仗,1932年11月,在部队转战过程中,由于师长叶长庚突然患上了疟疾,无法跟随部队行动,此时敌人围剿正急,为此,军区批准师长离队休养,师长一职由35团团长田海清代理。
1934年8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危急的时刻,奉上级命令,红六军团两个师6个团共计9700余人,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一个多月后,先头部队进入贵州石阡的甘溪一带,遭遇桂军主力伏击,战斗即刻打响,红军部队被截为三段,首尾不能相顾。
面对敌强我弱,整个军团又被截为几段,陷入湘桂黔3个省敌军24个团重围的不利局面,经过重新部署,军团首长命令部队分头突围转战,前期为整个队伍先锋的红52团,田海清率800多名红军战士断后,目的是拖住全部敌军和地方民团,保卫军团指挥部的安全。
田海清率部经过激烈战斗和艰苦转战,抵达龙塘朱家坝,准备从板桥渡石阡河去印江,不料被敌军先抵板桥设防,不得不转移到地势险峻的困牛山。
困牛山一面临河,两面悬崖峡谷,四周高山包围,地形险恶。由于地形不熟,加上途中部分红军误食桐油,行走不便,又怕误伤被裹挟在敌军中的百姓,红军不便展开战斗。紧急中,红军从陡壁荆丛中逐个下营盘垴到三步跳,沿河沟突围,夜宿蒙人湾和老君山。
此时,敌军不断增援,对红52团形成合围之势,这天下午,红52团在虎井沟约500米长一段进行顽强抵抗,许多战士弹尽粮绝宁愿殉难,红18师52团困牛山陷入敌军层层包围中,田海清率领的100余红军奋勇阻击,直至弹尽粮绝,最终集体跳崖,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
在今天龙塘镇困牛山村赵家山组的一侧,建设有一座高10.5米,底座长9米、宽3米,呈火炬状的巨大纪念碑,上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高碑主体右为红六军团军旗,左为困牛山,旗与山融为一体成丰碑。碑座下方,刻有“千秋功绩在,碑树人心中”“名垂青史,光照后人”“长征英烈,永垂铭记”等字样。
困牛山纪念碑处,还有红军烈士安葬地,每一年都有很多群众自发来到这里祭扫,栽种下的十几株常青树如今枝繁叶茂。
历史的烽烟已经远去和消失,田海清,这位起起伏伏的英雄团长,在面对困牛山黑压压的敌军包围过来,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红六军团西征突围,为了不当敌人的俘虏,毅然选择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这位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红军英雄团长,许多后人都对他深切怀念,由衷敬佩和赞叹。(石阡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