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平原”上的指挥部

来源: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2-03-09 10:39:09 点击:

图为中共黔北工委旧址纪念碑

铜仁市德江县平原镇,70多年前中共黔北工委在这里领导了19个县的解放斗争。

1940年,为保存实力,中共贵州省临时工委决定将党员疏散转移,工委成员张立辗转到达重庆,与中共川东临时工委接上了关系,并留在川东临时工委工作。1947年3月,张立受派返回贵州,同年12月,中共黔北工委成立,张立任书记,工委设在德江县平原区。

此后,中共黔北工委以黔北为中心,活动范围涵盖德江、松桃等19个县,在广阔的区域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8年2月,张立到黔北视察工作,指示何恩余尽快清理失散党员。7月,何恩余和王陶熏向黔北工委汇报前期工作情况,宋至平、先仲虞等决定:恢复湄潭党组织,建立中共湄潭县工作委员会,何恩余任书记,王陶熏、何少奇任委员。湄潭县工委恢复后,逐一清理考察了失散党员并重新登记,在此基础上发展新党员,为后来的湄潭暴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4月,中共党员周知群赴松桃县冷水乡,建立中共冷水支部,周知群任书记。不久,黔北工委又派中共党员董啸嵋协助周知群工作。5月,冷水乡乡长辞职,中共冷水支部得知消息后,派滕久荣、滕久光前往松桃县城活动并获得了冷水乡代理乡长的职务,随后他牢牢控制了乡警卫班,又以“收税养兵”名义,把税收全部用作党的活动经费。

同年秋,滕从戎在乡长选举中获胜,他立即整顿警卫班,吸收了8名进步青年。接着以加强“冬防”名义,从县政府拿到步枪15支,手枪1支,子弹1500发,手榴弹6箱,使这支部队成为中共领导下的一支武装队伍,冷水乡成为地下党控制的一个乡政权。

此后,黔北工委又先后在松桃县的石梁、平头、普觉、长坪、平茶、犀牛场、乌罗、盘石,印江县的木黄,秀山县的云隘和铜仁县的沙坝(现属松桃)等地,各拉起了30-60人不等的武装队伍。1948年11月,中共重庆市委遭破坏,张立奉命撤离,经上海去香港,与中共华南分局接上关系,并汇报了中共黔北工委的工作。华南分局指示,黔北工委停止与川东地下党的联系,建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隶属华南分局领导,张立任书记。12月,负责黔北工委日常工作的宋至平率张蜀伦、张春涛抵冷水,在听取周知群的工作汇报后,先后3次召开会议研究组织发展、建立游击队、发动武装起义军行动问题。

1949年1月,黔北工委秘密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黔东纵队,岳军(宋至平)任纵队司令兼政委。纵队提出“打倒蒋介石,反对拉兵派款,反对苛捐杂税,实行减租减息和开仓济贫”的口号。同时,冷水支部决定2月举行暴动。

然而,由于孙述善无意中泄露了消息,冷水支部遭敌人突袭,转移至秀山县楠子坪。4月,周知群指派滕久荣负责冷水支部工作,自己赴德江向负责黔北地区工作的先仲虞汇报。

黔东纵队暴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其组织发展之快、势力之大震惊了国民党省政府。省长谷正伦下发秘文,勒令对松桃地下党人“严加捕缉,就地格杀。”不久,黔东纵队梁芝万、陈新正、吴双桥、严培安等先后被捕并惨遭杀害。

5月下旬,滕久荣不幸牺牲,其他党员和游击队员被迫分散潜伏,一部分在滕久光、滕从戎、董啸嵋、田家乐等率领下,转移到湘西,利用董、滕的家族关系隐藏下来,后与辰溪县的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并参与当地地下斗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中共黔北工委及其地下工作者、游击队员在维护社会治安,配合解放军入黔过境,接管国民党政权方面,为贵州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谱写了中华民族史上的壮丽篇章。革命先辈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也将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征程中披荆斩棘、奋发图强。(德江县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