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民国时期的国立三中。
周邦道,字庆光,号龙雾山樵,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卒于1991年,江西省瑞金市黄柏乡人。民国12年(1923)毕业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历任河南第四师范,江西第二师范,江西第八中学,南昌乡村师范等校教务主任及江西省立宁都中学校长。
民国20年(1931)秋,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首届文官考试,周邦道入考,以最优成绩,名题榜首。颁证典礼时,戴季陶院长向全场嘉宾,介绍周邦道为“首届高考状元”。状元称号,由此不胫而走,时人传为佳话。周邦道旋入教育部任编审、督学等职。
民国27年(1938),国民政府为抚容抗战区流亡学生,令教育部特设四所国立中学。其中第三所为国立贵州临时中学,设贵州铜仁。周邦道任教育部督学兼任铜仁国立第三中学校长,亲率学生1600 余人,教职员暨眷属1000 余人乘船自长沙经常德至沅陵,前往铜仁创建国立三中。是时,湘西王陈渠珍,名为湘西行署专员,实为湘西匪首,通过此路必须上缴保路费,或亲持陈渠珍亲批“通行证”,否则,一律禁行。周邦道思忖:“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乃昂首入署面见陈渠珍,陈述前往铜仁创建国立三中之事。陈渠珍亲批“通行证”放行。
时值抗战期间,经济维艰。周邦道宵衣旰食,竭智尽力振兴学校。亲制订教导方针二十条,镌刻于学校之屏壁,相为共勉。周邦道又亲撰校歌以严肃校风,振奋师生精神。歌云:“江通云梦,山接蚕丛,国学卢阳带砺雄;仁实勇毅,垂为校训,朴茂整肃,导之学风。箐箐多士,陶铸磨砻,舞趁鸡声气若虹;抗战建国,责任在吾躬,读书懋勉,报国精忠。伫看取,他年史页,留将几许写黔东。”
周邦道处事谦和,为人至诚,故铜仁国立三中,名师云集,声名大振。文学家钱杏邨、戏剧家胡苏、教育家黄质夫、作家许梦英、诗人汪铭竹均曾在校任教。是时,铜仁国立三中教师勤教,学生勤学,学风整肃,校纪严明,人才辈出。周邦道执教重宣传与实践,忌荒谬与空谈。每向师生训话,必称:“抗战建国,责任在吾躬,读书懋勉,报国精忠。”教学之余,周邦道组织抗日宣传队进入农村宣传抗日,成立“白鸽剧团”“海鸥剧团”,在城区演出《日出》《雷雨》《凤凰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之战》《风雪夜归人》等话剧。
民国29年(1940)秋,国民党第二十八师师长兼黔东警备司令刘伯龙视察铜仁,欲剪除国立三中学生活跃分子。一日,刘伯龙率武装警卫营荷枪实弹闯入国立三中,搜捕共党分子。刘伯龙对周邦道气势汹汹吼道:“国立三中是共产党的大本营,本师今日前来,务必铲除共党!你要迅速交出共党分子!”周邦道镇静答道:“这里全是流亡学生,无父无母,本人就是他们的家长,你要抓,就抓我好了。”刘伯龙一时语塞,只得悻悻而去。
民国30年(1941)夏,周邦道离开铜仁调考试院任参事。其后任考试院皖赣考诠处处长、江西教育厅厅长。民国38年(1949)随国民党政府退至台湾,先后任国立中正大学、台湾省立中兴大学、东海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及中国医药学院院长。1991年6月5日,周邦道卒于台中内湖寓所。(碧江区纪委区监委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