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监督不能忽视基层“盲区”

时间:2014-09-27 21:41:17 点击:

 

近年来,尤其是“乡财县管、村财乡管”工作开展以来,各级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效利用。但是,随着小康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组级经济不断壮大,主要表现在城郊结合部、集镇、开发区、特色产业集聚等村民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资金大部分是存入组干部的私人账户,甚至侵占集体资金,而这些资金乡、村两级无法实施有效监管,“三资”管理较为混乱,许多账务都是糊涂账,产生了监督盲区,导致部分群众不定期上访,成为了新时期的热点问题。

针对组级存在“三资”管理方面的问题,就如何规范组级财务管理,充分发挥组级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探索有益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严把“五关”,扎实推进组级财务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促使基层当好群众自己的家。

严把村组干部入口关。实行“海选”组级干部,把威望高、无私欲、论公平,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群众信任、群众拥护、群众认可的优秀人员担任组干部,考虑设置组长、会计、出纳等职务,共3人组成,实行3年任期制。

严把组级事务公开关。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实行组务公开制度,将组里的一切事务通过组务公开栏、LED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严把组级资金审批关。强化对组级的“三资”管理,尤其是资金使用审批,需要开支的,要列出支出计划,提出资金预算,采取组委会提议,村委会、乡级政府审议,组级监督小组商议、组级群众代表大会决议的模式,进行资金使用逐级审批,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作用。

严把组级事务监督关。按照“帮忙不添乱、监督不包办、补台不拆台、到位不越位”的要求,成立组级监督小组,把敢于监督,大胆监督的人员选入组成监督小组,同时,明确提出党支部、村(居)委会成员、会计及其配偶、子女、直系亲属和与其有厉害关系的人员均不得担任监督小组成员。充分发挥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对组级资金使用及相关事务适时开展监督,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监管,建立和完善多方监督体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严把组级绩效评议关。对组级班子实行绩效评议,进行量化考评。评议人员由乡、村党员干部、社会监督员、村监会、监督小组、组级群众代表组成,每年底召开一次评议会,对组委会班子及成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决议情况、组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情况、组务事务公开情况、组级“三资”管理情况、组干部履职和廉洁自律情况以及其他工作进行评议,评议成绩达不到85分以上的,责令辞职,另行改选。(碧江区纪委 石海福)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