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是省纪委对全省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创举,着眼全局,这是一项政治改革,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需要,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碧江区川硐镇第五民生特派组在贯彻落实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工作时,把这场人工降雨及时“灌溉”到各村各组,让民生项目监督真正发挥起“防腐剂”的作用。
强化认识 明确工作任务
当前,川硐镇面对新城发展的特殊优势,各种巨额资金涌入,对川硐人民来说,种种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对川硐干部而言,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用不好政策、资金,纪律和法律的闸门把不好关,一旦触及底线,即使“打了老虎、拍了苍蝇”,已损害的人民利益难以弥补,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也难以抹去,区委、区政府的关怀则难以为继。因此,川硐镇创新性的开展“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工作,一项政治改革就在川硐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开始了生动的实践。
特派组围绕工作制度,摆正自身位置,把精力集中到履行好监督职责和案件查办上来,坚持以纪督政,以纪促政,在抓监督中服务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抓好督促监管。对上:重点监督检查相关部门对民生资金是否按规定实际造册,对民生项目进行网络备案、纸质备案和全面公示;对下:重点监督检查全镇各村(居)涉及村级一事一议、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棚圈青贮窖、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基础建设、能繁母猪、农村农机购置、家电、摩托车下乡等资金补贴情况及对资金、物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涉农资金和物资分配、管理、拨付、使用情况,是否存在挤占、挪用、拖欠、滞留现象,是否优亲厚友、虚报申领、弄虚作假等情况。
专职专干 创新工作方法
继碧江区“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建设启动大会召开以来,川硐镇党委、政府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调整和充实了“碧江区民生项目监督第五特派组”成员,并明确特派组成员的专职工作,除纪检监察工作以外不再具体负责其它工作,保证特派组成员专职专干,切实发挥好“民生项目”监督监管职责。在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特派组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三大重点”,明确工作职责、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方法、实现工作成效。
吃透政策、提升业务能力是基础。第五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认真研读领会市区下发的所有文件,仔细思考区召开的每一次民生工作会议精神,反复斟酌领导的每一次重要讲话,使此项工作入脑入心。每一项民生项目通过“上找、中查、下督、上中核对”的方式查找案件来源(即先在区直相关部门找拨放资金文件,其次在镇政府查发放清单,再次核实群众受益情况,最后用镇政府发放的清册与区直部门的存档册子相比较)。
方法得当、沟通协调处理是关键。特派组要努力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现镇纪检工作向事前监督、事中监控、事后查处的有机结合的转变。一是宣传到位,把特派组设立的目的意义、工作情况做到家喻户晓,让干部职工知道有一群人在“盯着”自己,有纪律法律的追究在遏制自己“犯错”的私欲,让群众知道有一群人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解决困难,特派组在各项民生工作的实施中,要将监督与助力关系协调好,统揽不包揽,到位不越位,献智出力,积极推动民生工作的开展,帮助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不是隔岸观火、坐等验收,在发展民生中做好监督而不是阻挠民生的发展。
真抓善管 取得良好效果
碧江区第五民生监督组以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为契机,通过走村进寨“单户拜访”、组织群众召开“院坝会”等形式与群众“谈党恩、话家常”,督查民生资金,通过开展“一事一议”、低保、能繁母猪、农村农机购置、家电、摩托车下乡补贴等专项督查30余次,共检查503户1800人次,专项检查发现问题15个,帮助解决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3个,涉及违规资金398560元,收缴违规资金398560元。同时群众的法律保护意识与我们民生特派员的工作业务共同成长,特派组软硬实力得到提升,能很好的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做好党委政府的把门神,当好群众的贴心人,让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落实到位,让民生项目监督真正发挥起“防腐剂”的作用。(碧江区川硐镇纪委 陈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