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过冬的冬装有羽绒服、皮衣等,既美观大方,又轻巧合身。过去那既笨重又不美观的棉袄,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对于30年代的青年农民田景怀来说,他却意外收获了一件让周围人羡慕不已的礼物——小棉袄。
上世纪30年代,居于德江县泉口司的青年农民田景怀,与他那时代的众多人一样,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一天,一支神秘的队伍来到他们那个小山村,次日离开时,送了他一件棉袄。引得周围数十里的乡亲对他羡慕不已,一度传为佳话。
棉袄是谁送的?他们为什么要送他棉袄?故事还得重头说起。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进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由于夏曦执行王明“左”倾路线,排斥贺龙、周逸群对红三军的领导,在地方和军队中搞“肃反”扩大化,解散各级政治机构,停止党团活动,使红三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弱。面对强敌的进犯,虽经过浴血奋战,英勇反击,但终未打破敌人的“围剿”,损失很大。同年10月,红三军被迫退出洪湖地区,转战豫西南、陕南、川东,到达湘鄂边,部队从3万多人锐减到3000来人。
1933年,蒋介石组织14个兵团的兵力对红三军和湘鄂边苏区进行新的围剿,同年12月,红三军进入川黔边。
1934年5月10日,红三军从四川彭水西渡乌江入黔,经后坪县(后撤分划归务川、沿河两县)、务川县等地,于5月29日进入德江县境内。
红三军先头部队于5月29日上午抵达德江泉口司,主力宿营泉口街上,其余宿营于观音堂、银甲溪等地,据目击老人估计约二三千人,200多匹骡马。
当日,正逢泉口司赶场。赶场的人见到部队进来,十分惊慌,纷纷避让。其中,一些胆大的人急忙寻着菜刀、锄头、棍棒等器物在手,似有“鱼死网破”之势。
一个高大军人,站上一个高地,扯着高嗓门:“老乡们,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是为穷人打土豪的队伍……”静静地,先前骚动的人群安静下来,手持器物的群众也放下了“家活儿”,集市也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为了取信于民,通过群众的举报,部队在街上收缴了横行霸道的土豪田维贡的20支步枪,群众拍手称快。田维贡因平日结怨甚多,手中没了枪,从此龟缩山中,夜宿山洞半年之久。红军还没收了田维贡、田茂文、田维垣等土豪的粮食、财物,除留少部分部队自用外,大部分分给了穷人。
时逢久旱降大雨,为了赶农时,最大限度的帮助群众,一部分红三军指战员主动下到田里,帮助附近农民整田插秧,群众感激不尽。
次日拂晓,部队把驻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数归还了向老百姓所借的东西后,经骡子岩向沿河方向挺进。穷苦百姓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欢送这支神秘可亲的部队。
因天降暴雨,河水猛涨,红军指战员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渡河点,正在为难之际,泉口街上青年农民田景怀放下手中的秧苗,跑来给红三军带路,领红军安全涉水过河,并一直将部队送出泉口司边界。部队官兵非常感动,分别时,部队首长送给田景怀棉衣一件。这件棉衣让乡亲们羡慕不已,大家纷纷前来观望,一时间在当地传为佳话。
解放后,田景怀将这件珍藏了十五六年的棉衣作为文物献给了政府。
红三军在泉口虽只停留了短暂的一天一夜,但因其纪律严明、一切为穷人、处处爱百姓的举动在穷苦百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民间广为传颂。(德江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