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州教育先贤田秋石像
古之德江,泛指乌江河流之现思南县瓮溪至沿河县龚滩段,而非行政区域。水德江长官司治所在今思南县城,距潮砥水路21公里。治地包括今德江县。
田秋(1494-1556),字汝力,号西麓,明朝贵州思南府水德江司人。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十七岁时中云南乡试举人,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考取进士。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任福建延平府推官,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任直隶河间府推官,次年授户科给事,九年(公元1530年)授礼科左给事,十五年(公元1536年)任吏科左给事,户科都给事,福建布政司参政,十八年(公元1539年),升任四川按察使,次年再升任广东布政使。二十年(公元1541年)六月,惊悉两子会试不第后相继丧于京城的消息后,万分悲痛,方寸迷乱,遂辞职还乡。后在家乡办学,直到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田秋居官廉洁奉公,直言敢谏,刚正不阿,功德卓著,政绩斐然。他革除内府监滥支皇室膳食费,清理光禄寺浪费资财,裁减太常寺过多的人役,酌削御马监冗重开支,规劝皇帝天地坛祭祀和迁冢中不要劳民伤财。云南镇官大施虐政,朝廷鞭长莫及,京中官员不敢过问,唯其上奏弹劾。
田秋是贵州的教育先贤,特别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在贵州开科取士、兴办州、县学校,无不与其有关。明成祖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随后的120年间,均未设乡试考点,贵州学子需到千里之外的云南去应试。这在当时的社会、交通状况下,除少数家庭外,一般贫寒之士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埋没了不少人才。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田秋向皇帝上《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奏请在贵州设考场、开乡试。十四年(公元1535年),获朝廷恩准。十六年(公元1537年),贵州首次开科,初定解额二十五名。开科本省,节劳省费,向学者日益增多,从此贵州人才四起,直追中原。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其上《请建务川、安顺、印江学疏》,也获批准,由是三地相继办起了官学,使更多的贵州学子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田秋能诗,擅长书法,潮砥乌江之滨有石临官道,高数尺,上镌“黔中砥柱”四字,为田秋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所书。甲申年孟春,30而立的田秋入仕后回家省亲,伫立乌江岸边,潮砥滩头,面对滔滔江水,骇浪惊涛,顿生感慨,遂提笔手书“黔中砥柱”,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
田秋时代,是贵州文人辈出,文化大发展,文化异常活跃的时代。理学家、军事家王阳明(王守仁)曾客居贵州,其学生理学家李渭与其两子都是甲午(1534)年云南乡试举人,与两子同窗。虽然,田秋父子对于乌江人文将有可能带来的影响只能枉猜,但田秋对于贵州科考和教育,犹如“黔中砥柱”摩崖石刻永远刻在了世人心中,永彪史册,鼓舞着历代学子。
流年逝水。新中国成立后,江心滩石被炸平,水位陡降,实现上下直通的同时,也荡平了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站在岸边,已无缘目睹狮吼虎啸的壮观美景,无法感知惊鸿一瞥的生命体验,唯有“黔中砥柱”和留存的诗句见证着潮起潮落,守候着曾经的峥嵘岁月,但乌江子孙永远也不会忘记:五百年前,一个教育先贤,性资严毅,仪状魁伟,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言动毫不逾闲,频笑尝自爱惜。孝忠得于性成,直戆率诸天赋。乐引后进,礼惠高年。”“侃侃有刚直之度,范型乡里,取法时流。进固有裨于社稷,退亦有益于生灵。”“在国有谋断之忠,在家缵无前之绪。” (德江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