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头京古城牌坊。
头京古城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孟溪镇,是一座经历数百年风雨的古城。
在村口,老远就看见了一座高大魁伟、雄壮磅礴的牌坊。
走近一看,牌坊高约十米,宽约六七米的牌坊上写有“旌表节孝”四个大字。传说牌坊建于清朝宣统元年四月,为旌表谭氏雷婆“坚守贞洁,养二子成才”而修。坊有四柱三门,六面石墓,石墓前后两面共22块石料镶嵌其间,刻有圣旨及图案,牌坊在“文革”中受损严重,饱受沧桑。牌坊,又名牌楼,是一种纪念性建筑物。
据《新五代史·李自论传》载:“其量地之宜,高其外门,门安绰楔……使不孝不义者见之,可以受震慑而易行焉。”可以想见,牌坊在道德上的警示和教育作用。明、清时期,牌坊除更加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外,还置于寺庙、政府及教育机关等重要建筑物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口、桥梁等地,有较强的景观性与标志性。
头京古城,位于梵净之麓,环城皆山,气候怡人,环境优美,是旅游、摄影、写生、度假的好去处。头京古城不知始建于何年何月,至今也不知有几世纪了。城墙高六米,由砖石砌成,城内大巷套小巷,纵横交错,一色青石板铺就,人走在上面,特别感觉美妙。据说里面有桶子屋二十多个,戏楼一个,围子四十多个,钟池一个。这些建筑设施依山而建,呈扇面铺开,布局严谨,气势轩昂,别有情趣。古巷两侧矗立着的一堵堵高大的风火墙,墙体挺拔坚韧,挡风驱火,防盗御敌,是小巷里固若金汤、坚如磐石的钢铁防线。桶子屋的大门及左右两厢花窗都非常精美、标致。深巷、高墙、宅院三者互为依托,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前辈们以奇妙高明的构思和无比精湛的技巧,建成了这片地域罕见的恢弘壮观的古建筑群。
缅怀了历史的豪情之余,低头沉思片刻,心中泛起一轮涟漪,却是另一番感受,你不得不佩服前辈伟大的智慧。葱郁的高山,苍茫的河流,头京古城在重峦叠嶂间飘忽闪现,古道连着古城向山外伸去,宛若一条灰色的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跨过石板桥,桥下涓涓的流水直淌而下,打破了古城的沉寂。
在这片热土上,曾经孕育了载入史册的谭礼裕、谭明之,《铜仁府志艺文志》、《铜仁府志》均有传。据《家谱》载,谭礼裕:字芳亭,号节轩,人称节轩先生,松桃头京人。七岁能诗,九岁应童子试,名播乡里,同郡名士沈薁堂以女妻之。后乡试以第一名中举。道光甲辰年,沈薁堂任合肥知府,郡务繁剧,请礼裕佐治,期年,合肥大治,沈考核为卓异第一,诏赐四品服留任。其间,节轩与合肥名士酬唱应和,著有《淞渔诗词集》,辛亥年,沈调任庐州知府,节轩护理眷属于次年二月抵达庐州,五月,沈死于任所,节轩与舅氏沈雨帆拟扶柩归葬。八月,太平军进安徽,九月,陷合肥,沈雨帆死于城南,节轩因前一月携眷先行,幸免于难,流离转徙于两江,甲寅秋七月,走诣和静斋(疑为清军统帅和春),得参军事,筹谋收复六安、合肥、三河等处,因功保荐为蓝翎赏四品衔。丁巳八月,病死军中,葬于蒋坝。其子谭明之,克绍箕裘,亦有令名。
然而,战乱频繁,许多英雄,志士仁人,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神圣的领土,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生活的安宁。古城房屋鳞次栉比,炊烟四起,一缕阳光穿过古城,斜射下来,似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古平添一段潇洒。
沿着平坦青石步道,穿过整洁的庭院,一扇扇清式木窗,一条条深巷街道,曲曲折折地延伸着,使整个古城增添了美丽的旋律。城墙修建得这么的密厚,就是为了群众的力量汇聚起来,共同与外来侵略者作斗争,保护平安。
岁月沧桑,塑造了它的沉默。沉默似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地在挤挤挨挨的建筑群中抒写着它的悲壮,静静地矗立在斜阳的余辉里,让苔藓抚慰着它的痕迹,让风儿抚慰着它的记忆,淡淡地看秋去春来,冷冷地听雷鸣雨骤。(松桃自治县纪委监委 唐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