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城墙。
在巍巍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东麓山脚的松桃苗族自治县寨英古镇东北部,有一个神秘的古村落,名曰蕉溪,被誉为梵净山下传统古村落中的“活化石”。
蕉溪原名蕉旗,是洪武年间总兵邓基八旗之一。当黔东一代平乱结束之后,于是江西、湖北一带商人随之迁徙驻扎在此,大兴土木,开垦良田,种植农作物,形成蕉溪大坝,故而又称“武陵粮屯在蕉溪”。
解放后,这里成了中国西南第三军事储备粮基地。
蕉溪古村落坐落在群山环绕中,迄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村落,居民共七百多户。古村落间的屋宇相连,绵延达数里之遥,村落内还有二十余幢高起的屋脊相接的“四合庭院”。
蕉溪古村落,建筑宏伟,规划匠心独具,设计巧夺天工,建筑古朴典雅、秀丽奇特的村居楼阁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既近似徽派建筑,却又别具当地苗家吊脚楼之特色。古村落巷道交错、庭院深幽、古木参天,地貌山水与民族建筑谐和相通,融于一体,俨然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
远观檐廊衔接,楼阁参差;近看天井相连,复道纵横。古村的布局之妙,巷道之幽,天井之玄,雕画之美,用材之神,堪称为五绝。其通风、通道之协调,别具一格,其采光、屋宅排水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间独立的“四合庭院”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结构,主堂屋及横堂屋由数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天井和半开敞的堂屋以及两侧封闭的厢房构成;屋中间有屏门、檐廊、巷道相隔。分则自成庭院,合则贯为一体,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
古村落所有建筑由幽深的巷道回廊连接着,巷道曲折迂回,四通八达,户户相连,整个古村落连成一片,历经数百年安然无恙。
触摸蕉溪古村落,高大的青石城墙内有古老的石刻,对联依稀可见,展示出一幅岁月沧桑的历史画卷。
据记载,蕉溪杨氏家族在当地数百年中,传承着读诗书,明礼义,传家风,攻武技,事农桑,不以曾经的江南望族自居,不以吾大欺凌弱小,尊亲孝祖,友睦乡邻,孝友家风,和谐著称。在明清时,这里曾经出过文武官员,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和佳话。
据当地村民介绍,老宅为清朝嘉庆年间当地大财主杨通藻故居,其子杨文光是清朝嘉庆年间的“钦定武生员”,相传杨文光自幼体格矫健,刻苦好学,是习文练武的好苗子,其父杨通藻便耗尽家资,送其读书习武。几年后,杨文光考取功名,文武双全,忠国齐家,曾在北方边关英勇御敌,屡建奇功,深受嘉庆皇帝惜爱,钦定其为武生员。杨文光膝下有七子,个个高大英武,尤其长子清昌聪明灵慧,善好经商,经奏请皇帝批准后,便留在老家经管家业,镇保蕉溪平安。其余六子随其戍守边关,曾在陕北的一次平乱大战中,父子七人带兵上阵,虽平息叛乱,却仅剩三人凯旋,其余阵亡。
时年,道光皇帝念杨文光其年岁已高,又痛失四子,便允其回归故里,座守镇远府,任镇远武生。但其孙杨雲霆,仍留皇帝身边。
杨文光座镇远后,仍保镇远府近二十年的平安,最后病逝故里——蕉溪。道光皇帝闻讯后,悲痛不已,便钦赐“皇清仙逝”四个大字,其长子杨清昌便将其刻于墓碑之上,以彰显其家父功名。
传说杨文光之孙杨雲霆,是清朝嘉庆年间的武亚元,相传其武艺高强,左手抱一小孩,右手还能提三百二十斤石礅外出闲逛,还有其征战武器,杨雲霆曾任朝廷御前“一等花翎侍卫”,后在陕西总督任参军,而后又到广东、福建等地参与抗倭斗争。
杨雲霆告老还乡后,建武亚元府“良家圆”,其遗址依稀可见。杨文光的后代人丁兴旺,其系后世子孙今有几百余人。杨氏家族祖宗祖籍系江西,曾任明指挥使官职,后于明洪武年间由吴入楚,归隐于梵净山麓,寄情山水。
六百余年来,蕉溪古村落的村民勤劳耕耘、繁衍生息。
如今,村里男女长幼,尊卑有序,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是武陵深处古村落中的一块瑰宝!(松桃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罗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