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沟沉丨军屯文化的“活化石”

时间:2020-09-07 11:38:39 点击:

   图为修于光绪年间的真武堡文笔塔.jpg

图为修于光绪年间的真武堡文笔塔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境内,有一个民俗民风独特、富有传奇色彩的传统古村落----普觉真武堡。这个神奇、有着辉煌历史的古村落古迹众多,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堪称是武陵山脉腹地大明王朝军屯文化历史的“活化石”。

真武堡古村落位于普觉镇的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发源于侯溪屯的普觉河支流穿境而过,加上这里水资源和林木资源极为丰富,又因农业较为发达,故而是普觉重点产粮区之一。

真武堡历史悠久,民俗民间文化古韵悠长,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一统天下,便从中原调集大军前往云南、贵州一带镇压叛乱,于是真武堡王姓祖先于明朝洪武年间也随朝廷三千御林军南征,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邱出发,不远千里,来到武陵山脉腹地的梵净山下。

当叛乱平息后,为了震慑云贵“蛮夷”,大明王朝的军队并未返回中原,而是屯军在黔东一带。为了稳定军心,朱元璋又把一些江南工匠、平民和军人的家眷强行迁来。随后,大明王朝在梵净山下的寨英、邓堡和普觉一带实行军屯民垦,并先后设置四营四十八堡,而真武堡则是四十八堡的其中之一。就这样,真武堡的王姓祖先就此驻扎定居下来,并繁衍生息至今。

走进真武堡古村落,不经意间,我们会看到先后建造于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三十多栋带有徽派特征的古老建筑。这些建筑高大雄伟,古色古香,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

真武堡古建筑群占地有约7万多平方米,院落与院落之间相对独立,却又互为连接,错落迭宕,曲径通幽。建筑上的楼阁及门窗雕梁画栋,各种精美的字画、雕饰随处可见,蔚为壮观,具有独特的工艺水平和建造技艺,这在明、清时期仍属蛮荒之地的梵净山区域是绝无仅有的。此外,每栋院落大门上的宅第名号,标明了户主的姓氏籍贯;墙面上或彩或素的书法和绘画,体现了主人的学识与情趣;墙脊、窗棂、栏杆、垂瓜上的雕刻与塑造,不仅展示了工匠艺人的智慧,更显示了房屋所有者的财富。同时,也极具相当高的历史、科研和审美观赏价值。

真武堡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更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一方净土。这里的王氏宗族祖训崇尚“功德治家”的美德。据真武堡王氏家谱记载,王姓宗族在清朝年间先后考上秀才的就达24人之多。更让王姓宗族后代引以为荣的是,他们的祖上在历史上曾出过三位进士,他们分别是:王世达、王寿钦、王国志,人称“王府三进士”。相传,其中进士王受坤曾参加康有为、梁启超所领导的“戊戌变法”。

此外,王姓宗族祖上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据王姓宗族后代介绍,祖辈王国清于清朝年间参加铜仁官府举行的五县书法竞赛中,王国清一举拿下全能第一,其书法作品更是堪称一绝。在如今的真武堡古村落中,还留下他的很多墨宝。

时至今日,最让古村落王姓后代深感遗憾的是那些曾经最能证实他们祖上一世英名的东西,却早已在上世纪的文革期间通通损毁,一切都不复存在。

如今,真武堡如藏在武陵深处600年的文明历史,而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娱乐方式等文化习俗却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了大明王朝军屯文化历史的“活化石”。

而今,居住于此的王氏后人耕读传家,淳朴勤劳。而村头的文笔塔和村落中一栋栋古老的四合院,更是见证和记录了真武堡这个古村落曾经的辉煌。

2016年12月,真武堡古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松桃县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