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汤丞家乡一隅
李汤丞 又名德铭,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卒于1951 年。铜仁县人,行伍出身,铜仁地方开明绅士。
李汤丞幼年贫困。民国9 年(1920)入黔军,升旅部上尉副官。民国11 年(1922)回铜省亲,在沿河任黔军第十旅参谋,不久复员,在沿河、松桃、铜仁经商。
民国14 年(1925),贺龙率部到铜仁。李汤丞与贺龙结为兄弟,在贺龙部历任独立团少校团副、中校团副、代理团长。民国15 年(1926)5 月,随军北伐。民国16 年(1927)春,部队到达武汉鄂城,李汤丞因患病自武汉返回铜仁。
民国17 年(1928),李汤丞赴湖北恩施参加四十三军教导师任副官主任,不久随军回黔。历任铜仁县、独山县税务局局长、玉屏县、思南县县长。此间,由王家烈介绍加入国民党。
民国24 年(1935)李汤丞从思南卸职,致力于发展地方企业,走实业救国道路。与地方绅士何荆丞、联中校长杨干民策划修建铜(仁)玉(屏)公路。民国27 年(1938),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铜仁组建国立三中,安顿苏、浙、皖沦陷区流亡师生。李汤丞鼎力相助,协助难民创办川硐难民农场、川硐供销合作和“益生榨油厂”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自救的方式解决难民的生活问题。八月,铜仁爱国青年自发组织“抗日战地服务团”,众推李汤丞任团长。十日之内,募集银圆1200 余元,招募青年100 余人。后未获批准,自行解散。
民国30 年(1941),李汤丞等人组建“同德股份有限公司”,李汤丞任董事长,相继开办桐梓巷手工业纺织厂、华磊石报厂、江口县小型铁锅厂。民国32 年(1943),受战争影响,铜仁所产桐油无法外运。李汤丞于北门曹家园创建“贵州省铜仁县同华炼油厂”,从四川彭水请来技师,用桐油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炼油厂每天可以产汽油1000 千克、煤油1000 千克、柴油2000 千克,所产汽油运往湖南芷江机场,支援抗日。民国34 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桐油外运畅通,“同华炼油厂”停业。李汤丞复建“黔东民生企业有限公司”,开办桐梓巷农场,接办岩屋坪、大硐嘛2 个汞旷。
是年,李汤丞任“三青团”干事。民国35 年(1946)选为县参议长。民国38 年(1949)初,国民党县参议会组织“反共”委员会,李汤丞任主任委员。是年秋,国民政府贵州省主席谷正伦布置军事应变计划:“铜仁专署、县府的文武官员编为南路纵队,撤退到梵净山打游击”。李汤丞被委任为南路纵队的参谋长兼第一大队长。是年11 月,铜仁专署专员杨化育令铜仁保安三团廖云魁部炸毁铜仁桥梁和公路,烧毁房屋。李汤丞竭力阻止,廖云魁亦拒绝执行命令。随后,李汤丞携家小避居客寨(和平乡)。
1949 年11 月11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军二十八师解放铜仁后随即南下。禹化伦作地下联络员,秘密指挥铜仁县维持会协助地方维持秩序。时下,匪风四起,扬言攻城。禹化伦令邓恕高请李汤丞主持保城工作。李汤丞带领护矿队回城,组织“铜仁县治安维持会”召集各乡壮丁,请万山矿井队长杨政国带领80 人枪共同守城。11 月28 日,土匪谢士民、罗时召集湘西土匪1000 余人攻铜仁城。土匪与杨政国部激战两个多小时后败退。11 月30 日,解放军进城接管铜仁县。1950 年2 月,李汤丞被推选为铜仁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年,铜仁县人民政府成立剿匪指挥部,李汤丞任参议,分化瓦解争取土匪投诚。
1950 年7 月、10 月,中共中央先后发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示》,全县展开了检举、揭发、控诉反革命分子罪行的高潮。李汤丞被嫌疑有反革命活动而被捕,后定为反革命罪被枪决。
2000 年8 月,经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认为:“李汤丞解放前虽然在旧军队、旧政府任旧军官、伪县长、伪参议长等职,但无罪恶”;“李汤丞等人接受我地下党的安排,组织了保城,使铜仁城区人民免遭劫难,是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解放后又参加我剿匪指挥部,做过争取土匪的工作,为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原判认定“纵匪、支匪”“阴谋暴动”等罪名显属不当和证据不足。以[1999]黔刑再终第一号刑事判决书撤销铜仁县人民法院[1951]刑字第13 号判决书作出终审判决:宣告李汤丞无罪。(碧江区纪委监委 韩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