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梅林寺黄号军起义遗址
梅林寺黄号军起义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德江县北部长丰乡甘溪村,坐落在鹰嘴山金风顶下,四面环山,山险林密。谁曾想到,荒山野岭,残垣断壁间,一个农民的儿子——胡胜海,在这里竖起了反清大旗,提出了反对劳役和苛捐杂税的口号,组织农民起义,开始对清朝廷长达十二年之久的斗争。
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胡胜海以梅林寺为大本营,招兵买马,设石门石卡,砌炮台,烽火台,围土千方,开沟引水,积草囤粮,以谋大事。
梅林寺又称弥纶寺,占地1.9万平方米,尚存城墙、粮仓、泉井、工事及万人坑遗址等。相传在梅林寺中,那些栩栩如生的石林,远远望去,就象是从务川县的麻池、石板往长丰乡行走,也有人说是长丰乡的农脉,那些石头上长有石柱,且全部都象前倾移,象真的猿猴在不停的赶路一样,椐说这些猿猴是行走时间久了,口渴了,想水喝,就迫不接待跑下甘溪去找水,故称“十二猿猴下甘溪”。
穿越梅林寺号军起义遗址,立在公路上观之洞庭,那朦胧洁白薄雾从地平线上金黄色的田畴中升起。富有“焦云之溪”之称而呈Y形的洞庭河,隐于莽莽苍苍的翠绿之中,形如走龙,绵延不绝。绿色飘带,将层层梯田分割为两大块,错落有致。
根据碑文的记载,历史上的弥侖古寺曾是一座三门三殿的大型古庙,整座寺院建筑面积约二千多平方米,用于生产的土地百余亩,僧道尼姑住房齐全,三门三殿中立有百蹲大小佛神,四合天井院中还有一口小水井可供数百人饮用。寺内寺外环境优美,古树参天,桃李遍地。
透过这些残垣断壁,石门石卡、万人坑、胡王洞粮仓等遗址,仿佛看到当年威福王胡胜海率领以黄巾裹头的黄号军,浩浩荡荡,功克德江、务川县城,烟火滚滚,炮火震天,清兵闻之丧胆,并支援主力军纵横驰骋半个贵州,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廷的封建统治。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清廷集中精力派强兵围剿起义军,同治七年四月黄号军被清军攻陷大营黄家屯,胡胜海英勇就义,与清廷抗争12年的黄号军起义失败。起义军营盘雄踞在黄家屯、石板山、小屯、营盘山之峰巅,其工事万石构砌、围土千方,工艺粗糙,朴实的城墙、石门石卡、炮台、烽火台、坚不可摧。这里地势险恶、据隘设卡、易守难攻,虽历千秋风雨,俨然号炮震天,烟火滚滚,惊心动魄,令人心生慨叹。
解放初期,德江县人民政府将弥侖寺改名为梅林寺,一九五七年后,由于极左路线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破坏,当时的德江县人民政府将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庙的上下殿全部拆除作为修建甘溪粮库和学校的建筑材料,寺内原有的数百蹲佛像被焚烧怠尽。因历史上这里曾是安化黄号起义军的重要根据地,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梅林寺黄号军起义遗址,并作为省级文物加以保护。(德江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