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东山抗日救亡纪念碑
东山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铜仁市碧江区市中办事处东山风景区内,南临锦江,西麓为中南门古城。
1939年7月7日,为纪念、缅怀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躺在祖国怀抱、埋骨异国他乡的铜仁籍的优秀儿女,由时任县长刘旭光主持,以铜仁各界抗敌后援委员会的名义,在东山原“光复纪念碑”的旧址上,建立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上方刻有隶书体的“同胞过此均须脱帽致敬”十字,下方也刻有同样的字样,让铜仁人民和中国同胞永远怀念、敬仰为国捐躯的民族英烈。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纪念碑被红卫兵毁坏。
1995图为东山抗日救亡纪念碑年,在隆重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中共铜仁市委、市人民政府发出重建东山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倡议。9月3日,重建的纪念碑落成。纪念碑碑座高0.3米、碑高9米,全高9.3米,寓意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碑身象两只粗壮的手臂平行上举,上端呈“V”字型,为英文“胜利”的第一个字母,象征抗日军民高举酒杯庆祝抗战胜利;碑体上端正、背面分别塑刻金色和平鸽和花环图案,象征热爱和平和祭奠缅怀先烈之意。“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碑名系张爱萍将军题写。纪念碑造型简朴、庄重、肃穆,三面围以水泥栏杆,占地30平方米。
抗日战争期间,铜仁上万的优秀儿女参战,仅1938年3月至1945年5月,铜仁就有4935人参军,奔赴国内外抗日战场。当时的征兵制度虽然规定独子不征兵、在校学生不征兵,但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铜仁的一些独子也纷纷参军参战;特别是1943年和1944年,包括创建于铜仁的国立三中在内的一批爱国学生,也纷纷自愿报名入伍参加青年远征军,奔赴抗日前线。
为了支援前线的抗日战争,1938春,铜仁县成立了由县总工会前常务理事丁学雍为主席的“工人救国会”,开展抵制日货、抗日救亡宣传等活动;1938年9月,铜仁爱国青年自发组织成立由李汤丞为团长的“抗日战地服务团”,发出《贵州省铜仁县抗日战地服务团公告》后,仅十天内就有一百多青年参加,县城各大小商号捐献银元1200多元,群众捐赠的毛巾、布鞋、袜子、袜底等不计其数;铜仁县还成立了各界抗敌后援委员会,为支持前方的抗战,号召群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人出人。
从南京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寄回的有限的114 名铜仁籍抗日阵亡将士名录和其他有限的资料显示,铜仁籍将士先后参加过宛平保卫战、太原会战及忻口血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湘西会战等国内外抗日战役,在长城内外,在大江南北,在缅甸瓦垃渣、北三卡等地,到处都流淌着铜仁子弟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掩埋着铜仁儿女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而献身的铮铮忠骨。(碧江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