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县委巡察组干部在该县亚鱼乡瓮袍村陈忠堰组肉牛养殖场开展回访工作。
“巡察组不仅找准我们村支“两委”的“病灶”,还开具“良方”。巡察结束后,我们“按方抓药”,目前全村生态肉牛养殖产业初步成型,全村肉牛养殖户从2019年15户104头发展到现在50户900头规模......”
近日,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巡察人员走进瓮袍村了解巡察整改成效时,村党支部书记杨召英将巡察过后村里面的变化及产业发展娓娓道来。
瓮袍村集体的变化,源于县委的村级延伸巡察。
2019年3月,县委第二巡察组按照组织安排进驻瓮袍村开展巡察工作。
进驻该村后,巡察组聚焦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紧扣村级实际,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张贴巡察公告等方式,深入了解村级党组织工作开展情况,查找短板不足和存在问题。同时,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与群众交心谈心,广泛听取群众对基层权力运行的感受评价,着力发现和破除群众身边不担当、不作为,作风漂浮、落实不力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我们瓮袍村干部总体还可以,村党支部书记以前是村医、村委会副主任,对村里的大小事务虽然熟悉,但做事情的时候有点放不开......”
“近几年我在外务工也赚了不少钱,目前想在村里做点产业之类的,去问村干部现在政府扶持哪些项目,有什么惠民政策后,现在也还没理清发展思路。”
......
经过几天的实地走访调查,巡察组敏锐地察觉到,村党支部领导作用发挥不突出,村支“两委”负责人缺乏担当精神,带动村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较差,群众意见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全村的发展。
于是,巡察组对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后,坚持边巡边改,以反馈意见、问题清单的形式分别反馈给亚鱼乡党委和翁袍村党支部,层层明确整改责任、压实整改任务,要求必须真改实改,改出成效。
针对巡察发现的“村干部履职尽责不够到位”问题,村干部们不遮掩、不回避,根据村里客观实际,明确目标任务,立即投入整改。
该乡通过深化村干部作风大整治活动破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针对村干部在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视野不宽、思路狭窄,项目不准、缺乏论证,束手无策等问题,通过一线学习、一线调研、一线定方案、一线破难题,引导该村着力做好土地资源文章、特色产业带动等,有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2019年6月,该县对翁袍村驻村第一书记进行调整,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只有把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才能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做好村上的事,老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调整后的驻村第一书记刘榜兵说。
驻村第一书记刘榜兵召集村支监“三委”进一步立足村情,因地制宜,理清发展思路,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肉牛养殖、鱼水产养殖、食用菌和黄桃,提出“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农牧户”“企业+村集体经济+农牧户”和建立大型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模式,制定分红制度,明确发展方向。
2019年,该村128户建档立卡户分红户均350元。村干部没有分红,主动用来滚动发展肉牛和鱼水产养殖,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现在村干部都积极履职尽责,去年分别出资发展村集体经济,肉牛养殖和水产养殖等村集体经济项目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带动我们村民发家致富。”主动脱贫户刘远林高兴地说。
“为了发展肉牛养殖,瓮袍村还流转土地,在肉牛养殖基地后面种植黑麦草,牛卖了以后,利用瓮袍村的地理优势、水资源,我们准备发展水产养殖,这不仅带动了村民务工,也为下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打下了基础。”瓮袍村村委会主任杨义信介绍。
“自从巡察组来了后,村干部们工作作风大变,发展村集体经济更积极主动了,村里的风气也明显好转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了。”提起村里的变化,该村群众对巡察组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的瓮袍村,村风文明、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群众发展观念不断转变,群众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美好的乡村振兴蓝图正在生动绘制着……(玉屏自治县纪委监委 蒋金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