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清朝书法家王道行

时间:2020-11-23 16:39:22 点击:

王道行塑像.JPG

图为王道行塑像

 

王道行(1758-1822),字兴庵,号竹村,清朝贵州印江人,书画家,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进士,发陕西州判补长安县丞,后任永寿知县,泾阳知县。

相传,王道行在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读书甚敏、赋性真挚、磊落有奇气”,工诗词歌赋,对于书法更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王道行赴京城会试时,适成亲王会京都名士于王邸以书画会文,王道行临池献艺,其画独占魁首,书法名列第七,曾自撰一联云:“墨妙敢矜能,想当年御考适逢,成邸叨陪名第七;兴来唯有画,叹藐躬几生修到,童君诩赞谱无双。”

在清代前期至中期,科举考试对书法要求非常严格,考生答卷必须写得行行整齐,字字匀称,横平竖直,横轻直重,落点如桃,撇捺如刀等等,不能有一笔超出古人范围,于是逐渐形成了所谓“馆阁体”的书风。

 王道行为了取士举业的需要,不可能不受时风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老师主要是生活在乾隆年间,应该说大都是写赵字出身的。从时间上推算,道行1758年出生,发萌读书至赶考,已到了乾隆四十年,乾隆皇帝喜爱赵字多年,下面的举子进士肯定会争相效尤。

多年的勤奋钻研,让王道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他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不拘一格,纵横驰骋,神采飞扬,而以前练习过的各种书体和技法在此时也终于真正得以被消化整合,融会贯通。并逐渐形成了富有他自己个性特点的书法风格,并不断迎来自己书法事业的高峰。

赏王道行的作品能感受到他书写时的挥洒自如,下笔浸浸而行,笔意较能放开,没有刻意矫情造势的痕迹,运行中大度舒展,流露出自信随意的青春气息。诗词经典是他笔下的常客,他所书写的诗词作品清奇俊秀、飘逸潇洒,很好地表现了杜牧原诗深邃、优美、空灵、纯净的意境。他的作品浑实酣畅中散发出清奇深沉的魅力,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内在气韵。他的书法深入时,表达心胸意境,可领略百态万象;放开时,挥毫拨墨,姿意人生,或跌宕百丈,或流泻千里,浑然天成;守住时,适可而止,上下对仗,前后呼应,左右逢源。不经意间“屋漏痕,锥划沙”游刃有余,怡然自乐。

王道行在书法历史上是一位极其重要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的书法整体上看,大气纵横,一气呵成。(印江自治县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