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原铜仁城老照片
1924~1926年,贺龙北伐先后二次来到铜仁休整,扩充兵力,壮大实力。
贺龙第一次来铜仁。1924年5月,贺龙率领3个步兵团和1个骑兵团进入铜仁。贺龙率部进驻铜仁后,使铜仁四周的匪患基本肃清,城乡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进一步壮大武装力量,保护商行,畅通邮路,深受群众欢迎,铜仁工商界的人士自愿捐款捐物,支援贺龙。为扩充队伍,贺龙还派人到思州(现岑巩县)招收了杨松青1个团,原番号是“滇黔联军清思玉石联合保商团”,共4个营2000多人枪,收编后为第九混成旅第一梯团,该团的成功收编,增强了贺部实力。与此同时,贺龙在铜仁吸收了严仁珊、秦光远、刘达五等几位重要人物,贺龙部队如虎添翼!
贺龙第二次来铜仁。1925年12月31日(农历冬月二十四日),谷青云、贺敦武遵照贺龙的命令, 分别率领第一、二路纵队从松桃出发,经正大营,当天宿营大兴场。翌日凌晨两点开饭,部队向铜仁疾进。按部署,贺锦斋一团攻打万寿宫,第四、五团攻打旅部(现一中)。入城时,战斗最激烈的是攻打万寿宫,其守军是谢汝霖(本地人称谢麻花,从黔军袁祖铭部反水出来)三支队的正规陆军。因负隅顽抗,亦被消灭。旅部未发生大的战斗。其中五支队长罗树奎(亦称罗歪嘴)率五支队在撤离铜仁之前,说服了他的双生哥罗会顺,从城郊清水塘防地撤离。这样,贺龙部得以顺利二进铜仁。
贺龙部进驻铜仁之初,最大的困难就是给养,已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为度过难关,贺龙邀请铜仁商界人士共商军政大事。不少工商业者伸出援助之手,纷纷捐款捐物,拿出自家的粮食献给贺龙部队。
1926年初春,贺龙部在铜仁各界和广大民众的支持帮助下,度过了艰苦的岁月与漫长的寒冬,迎来了春暖花开的时节。6000多名子弟兵,经过休养生息,大大恢复了元气。贺龙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积极开展扩充兵员,壮大队伍,整编建制的活动。由于贺龙在黔东的良好影响与声望,一些地方武装和黔东有志青年纷纷前来投奔贺龙,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局面:
首先,在铜仁,贺龙收编了原“贵州东路清乡司令罗哲卿”的第五支队罗树奎部,其部被编入贺部独立第一团为第一营,担任营长。在镇远,贺龙收编了欧百川的武装。收编后改编为贺部独立第二团担任团长。在铜仁组建了独立第三团。主要是黔东各县和秦光远在黔东南的镇远、岑巩等地招收的有志青年组成。秦光远被任命为该独立团团长。在铜仁牛场坡收编了潘文松部的100多人枪,及其它地方武装,组建成贺部独立第四团。在思南,收编了胡泽芝团,组建成贺部独立第六团。与此同时,为了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贺龙着手培养军事骨干,决定在铜仁招收军官生,特委托秘书长严仁珊、副官长秦光远等主持开办军官训练学校,对来自黔东、黔东南的两百多名知识青年进行培训。这批军官生随贺龙部北伐到达常德后,转入周逸群在澧州主持开办的第九军第一师政治讲习所继续学习。
部队经过几个月的休整和训练,军事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为了维护铜仁外围的安全和社会稳定,活跃部队的战斗生活,为即将北伐作准备,贺龙于1926年2 月命令贺敦武率第二旅开赴松桃、秀山一带活动。
铜仁广大群众听说贺龙部要准备北伐,都纷纷备礼前往慰问。并送了两面大彩旗,在旗上写着“勋高三楚、威震双江”8 个大字,敲锣打鼓放鞭炮送到贺龙司令部,表达对贺龙部的称颂。1926年5月,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军乐欢奏,贺龙部高举“讨贼联军”大旗,在铜仁校场坝誓师,再度经马脚岩、漾头司向湖南挥戈直下,踏上北伐征程,随后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碧江区纪委监委 田曼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