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沟沉|抗日老将军曾元三

时间:2020-11-30 16:54:03 点击:

 

7483208209760232193.jpg

图为曾元三老将军照片

 

曾元三(1908-1986),字省之,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坪乡柳瓦寨,少将。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毕业。抗战期间曾任第8军82师246团上校团长,参加远征军印缅抗战,1946年任整编第8师103旅308团团长,1948年9月任第39军103师少将师长,1949年10月17日在广东三水接受解放军和平改编。后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贵州省政协常委,民革贵州省委副主委。

1908年6月,曾元三出生于一个没落家庭。年幼时,军阀割据、匪患四起。7岁那年,家产、房屋全部被土匪劫尽烧光。一家人饥寒交迫,只有投靠外公家。自幼聪明伶俐的曾元三读小学时,品学兼优,但因家境艰难,16岁时便瞒着父母弃学从军,踏上军旅之路。

当时,黔军第五师松桃籍军官赵壁回乡招募新兵,曾元三瞒着家人报了名。曾元三揣着家人唯一给他的两块大洋来到驻防在四川涪陵的黔军第5师当学兵。

1925年底,黔军第5师改为第1师, 曾元三被保送到师部开办的讲习所学习。学习期间,曾元三勤奋好学,刻苦努力,学有所长。两年后,曾元三因深得老师赏识,被分配在军部参谋处任上士见习,做军长李筱焱的警卫。

1928年春,43军面临接受中央政府整编,意味着回贵州与周西城争夺地盘。李筱焱从湖北回到贵州,一场贵州人民骨肉相残的恶战即将爆发。曾元三目不忍睹这一现实,于是告假离开43军,前往南京报考军校。到达武汉后, 曾元三遇上独立第2师罗启疆部队, 罗启疆派其任第1团8连中尉排长,后转入第10师杨国祥部,再后来任85师教导队队长、连长、少校营长等职务。

抗战爆发后,独立34旅改编为82师,曾元三被委任为该师245团二营营长,参加武汉保卫战。时值日寇紧攻田家镇要塞,245团前往增援,在田家镇一带与日寇展开激战,曾元三腿部多处中弹受伤,仍坚持战斗,指挥作战,没有叫苦。

1939年春,曾元三伤愈后回到82师师部军官队。不久,便升任为第244团副团长,随同82师参加第二、三次长沙会战。

1942年秋,82师编入第8军何绍周部,曾元三升任为245团团长。

松山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主战场。1942年以来,日军在松山的滚龙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及马鹿塘等战略要地,连续修筑了7个据点群,其堡垒固若金汤。1943年,曾元三所在的82师调往云南滇南防备。为实现对松山的军事合围态势,歼灭盘踞松山的日寇守军,突破怒江天险,曾元三所部驻扎于怒江东岸。面对汹涌澎湃的江水,摧毁西岸日军坚固的防御工事,确保部队顺利渡江,曾元三命令士兵将六零炮炮弹的引信拆掉,用炮弹将渡江用的钢绳打到怒江的对岸。

民国33 年(1944)夏,245团主力向怒江西岸发起猛攻,摧毁日寇守军,巧取了怒江西岸,于28日开到了腊猛街附近,并奉令攻击阴登山、辰、子、巳、午、寅、卯、三号高地及黄土坡、马鹿塘的日军阵地。245团1309名官兵,442人牺牲在这块土地上。

为拔掉日军最后一个阵地,曾元三率245团全体官兵佯攻,配合工兵在距松山顶峰日军阵地垂直下部30公尺处挖出两条隧道,装入10吨TNT炸药,把松山顶整个炸翻,阵地上响起了冲锋号,所有日军残敌全部被歼灭。

松山一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军威,是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首次反攻日寇的伟大胜利。民国34 年(1945)春,松山战役后,82师番号撤销,曾元三率82师245团的两个营到云南宜良归建103师,改任103师308团团长。民国37 年(1948)秋,第八军扩建为第13兵团,103师扩建为第39军,曾元三升103师师长。1949 年10 月13 日,曾元三率103师在广东省三水县西南镇南岸与解放军二野四兵团14军41师接头后宣布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曾元三于1950年2月回到贵州工作,先后任贵州省参事室参事、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协常委,民革贵州省副主委。

1986年6月26日在贵阳病逝,终年78岁。(松桃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