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民国时期铜仁一中大门。
1942年春,铜仁古城内掀起宣传抗日从军的高潮。国立三中、县中、省立铜仁师范、明德初级中学的校长在全校作参军动员报告。国立三中同意,流亡来此读书的学生,从军者按国三毕业待遇,离校就发毕业证。古城内十字街岗亭下、县政府门前、道坳上大街上都设有宣传站,宣传、登记报名,破天荒的一改以往那种强行抓丁的方式,唤起了铜仁青年的爱国热情。一时间,国立三中(抗战时,民国政府教育部为收集沦陷区的流亡师生,在铜仁创建的第三中学,即现铜仁一中)、省立铜仁师范、铜仁县中学、明德初级中学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报名者达300多人。经面试, 文化考核,体检合格的志愿从军人员竟有300人。
国立三中的学生来自祖国五湖四海,单身流亡至铜仁读书,他们享受公费, 吃、穿不愁,有的学生已临近高中毕业,有的年仅十六七岁,如高光大,安徽凤阳人,已经在高三读书,再有半年就可以进入大学,他却毅然放弃了学业报名从军。郑胜德,家住西门唐家祠堂内,时在江口县读省立农中(原国立三中江口分校农职部),家里已给他订下“娃娃亲”,只待毕业就完婚,放寒假回铜仁休假,见宣传站征集中学生入伍, 他不顾家人及未婚妻的反对,执意报名从军。还有不到200人的铜仁县中,一下子报名30多人,占全校学生数的六分之一,这对学校是多大的影响,可想而之。县中学生曾伦也只有十五岁,家住城内郭家铺,是个独子,当时的政策可免征, 当兵役科不同意他报名时,他顿时就哭闹不止,当局者只好将其名报上,曾才罢休。矮者体检时垫起脚蒙混;父母不同意者托亲友或征集办公室的负责人去家里做工作,总之要参军。这种满腔热情,志愿从军与以往强行抓丁,被迫当兵的情景迥然不同。
铜仁县经录取的青年远征军新兵集中后编为三个分队。一分队是国立三中从军的学生;二分队是省立铜仁师范从军的学生;明德中学学生和社会青年从军的为三分队。直属军政部,番号是军政部教导第六团,团长系省军管区少校参谋长朱笃姑兼任。铜仁与镇远专区(今黔东南自治州)镇远县来的编入第三营,营长就是铜仁领新兵的少校童昌明,铜仁去的都编入三营一连当士兵,营、连、排级军官均由省军管区委派。
不久,该部奉命出国参战。入缅作战的中国部队,命运不一,据远征军总司令史迪威将军的回忆。只有铜仁子弟所在的孙立人部经历的战事最多,承受的艰难最大,阵亡的将士也多,但该部军纪最严,秩序最好。换句话说,铜仁子弟也最勇敢,吃的苦最多,阵亡的铜仁人也多。
铜仁子弟兵先后二次投入缅甸战役,在原始森林中辗转行军是家常便饭,其艰苦难以用文字表达。在缅甸对日作战异常残酷,悲壮惨烈,阵亡的将士甚多。铜仁的徐树臣、戴著斌、杨仲文及一些尚未留下姓名的铜仁子弟战死在缅甸和云南龙陵。当今电视剧《青年远征军》和描写腾冲之战的书籍,真实的反映了远征军对日作战的壮烈和丰功伟绩。
铜仁青年远征军在抗日第一线阵亡将士众多,他们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受国人敬仰。当地修建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既是对英灵的纪念,也是对后人的警诫: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碧江区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