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廖袭华居住地现貌。
廖袭华,字葆珉,号西山,又号海镕,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卒于民国36 年(1947),印江县人,与贵州著名诗人郑珍、莫友之、赵乃康并称“贵州四硕儒”。
青年时代,廖深受通经史的印江知县龚炳琳的赏识,便邀他随子龚藕田赴安徽老家课徒教学。其间,龚见廖学识尚需升华,便请硕儒俞荫甫共同教学,并予以辅佐和指导。廖葆珉一边教学,一边深究经史,学乃大进,终精于诗古文辞和训古之学。光绪十九年,廖荣登癸巳科举人第二名亚元,时跻34岁。
光绪二十年,廖葆珉与康有为同在京朝考相识,彼此情投意合,次年便参与康有为等发起的“公车上书”,名声远播。《河南日报》在刊登众硕儒名士评介文章时,称思南翰林程其棫,印江进士戴锡之和举人严寅亮,德江举人黎樾青为“思南五子”,并刊登个人简历。光绪卅年,先生再次赴京朝考,始获指任。
从学入仕,先后在华东、燕京等一些地方府县讲学数十年;并在闽、蜀、黔为官,任过福建省盐大使、驻川大臣赵尔丰部院电报局总办,后又随赵赴藏平叛,回川后受荐被朝廷封为“清史馆名誉协修”;回黔后署理铜江知县,旋升铜仁知府。他曾数度赴筑城和播州讲学。他对贵州著名诗人郑珍、莫友之的诗赋十分推崇,与赵乃康等交谊甚深,成为忘年诗友,与他们并称为“贵州四硕儒”。
民国中期,返回故里后仍舌耕谋生。他教弟子,专以忠信教人,他德行厚重,善举尤多,常济民不赀,开仓、凭田相抚。甲子、乙丑年大旱,先生掘自家田水灌邻田,并将其屋边风水树砍卖赈济灾民;每逢年关,先生总要吩咐家人开仓挑粮,挨家分送,扶危济困,左邻右舍无不称道。生性嗜学,常日手一篇,寒暑不间,纵远出亦必带书数箧相随。他为文古朴劲健,颇具师法;他于汉学研究入微,不存门户之见,尤长古文;他墨守程、朱理学,其言大率。他著述丰宏,有《古本大学集释》、《葩呕砭尪》、《海镕子藏》、《怒宿怨箴》、《七十知非录》、《尚书统古七辩》等十数册,已梓行于世者,仅《古本大学集释》、《司马子长报任少卿批注》、《多寿奚多辱》等偶存。廖葆珉《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批注》系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季春,由北京学者葱灏在北平校勘出版并拔,后又附录《廖葆珉先生创立读古文法》,全文约1500字。
他的律诗,惟民国卅三年时任县府督学的李新基先生曾在县修志局廖总篡处得吟读一本,从中抄录《多寿奚多辱》五言律诗四十首及附后七律六章。这四十首诗,是根据古尧帝时,华封人祝帝以三多:“一日多富,二日多寿,三日多男”。廖先生则赋以“多寿奚多辱”反看之,沿用“多寿奚多辱”作句首,一气呵成五律四十首,以泄心结。先生词作也十分精深,皆信手所书,词意深邃,文采浓重,堪为罕世杰作:“看尔面团团,似富家翁。如何昌黎送弗去,老犹零丁躬。许郑瓒,洛闽崇,精一微微允执中,素轻阿堵物,今为钱神所压,气如虹。投鼠忌器,宽猛术穷。嗟从兹,气忍声吞,郁郁终。宁再见,旭日从东。浪破大王万里风。广庇瀛寰寒困皆朱公。”(印江自治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