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丨群众心中的“廖团长”

来源:铜仁市纪委监委网站 时间:2020-12-30 11:22:15 点击:

图为廖云魁。

 

廖云魁(1905—1982.2)小学文化,今桐木托乡石阳洞人。

云魁出身在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丧父,为了谋生,民国10年(921)黔军9团2营当兵,后被派送到黄埔军校南昌分校步兵科第一期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先后任国民党9军8师3团排长、连长新10师505团1营营副.85师506团营长等职。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31年(1942)调镇远师管区第二团任团长。曾在山西、上海等地参加对日作战。-次在对日作战中.廖团即将陷人日军包图中,云魁要书记官向军部起草一份要求派兵增援的紧急文稿,书记官很久时间未有写出,云魁于是夺过纸笔,在纸上写上一个大“廖”字,周围画上3个圆,遂交与书记官,派人急速送到军部,从而赢得了时间,援兵及时赶到,廖团得以突围。34年(1945),云魁编余回家,在地方做生意。

民国37年(1948)秋,人民解放军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贵州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谷正伦见大势已去,为挽救垂危命运,即令全省各行政区成立独立营,云魁被任为铜仁专区第六独立营上校营长。1949年秋在人民解放军即将解放大西南的前夕,省保安司令部为抵抗南下西进的解放军部队,又将各行政区的独立营扩编为独立团,铜仁专区独立营扩编为独立团,云魁任团长。10月,独立团奉令在铜(仁)、玉(屏)公路老山口一带布防,但解放军部队迅速南下西进,势不可挡。独立团闻讯解放军到达大兴时,立即撤回铜仁。专员杨化育命令独立团在撤退之前把东门大桥炸毁。云魁认为:“四面八方都能过河人城,炸了桥没用,自己又是本城人,怎样对得起地方,桥不仅不能炸,还要保桥安全不受损坏。”拒不执行杨化育命令,旋即率团撒退到江口县境内,驻扎在梵净山麓苗王场。将政府粮仓仅有的500担稻谷吃完后,已处于弹少粮绝的困境。为了军饷,有的官员提出要地方老百姓出粮出钱,云魁说:“这不行,此地有一张姓大财主,先向他借粮吃后再由政府还,要打官司我不怕。”于是派了1连人以武力要挟张财主拿出了批盐布匹金戒子折合1000银元作军饷,分发给各连队。

1949年12月,制仁已解放,人民政府去函劝其缴械投诚,廖团不同意,继续与人民解放军对抗先后在江口火烧桥、坝黃、木弄等地与解放军进行了4次武装冲突,致使解放军伤亡数十人。云魁虽然站在人民政府对立面,但是又不愿与土匪为伍。松桃的土匪高竹梅带领千余匪徒窜至江口,欲趁火打劫。云魁坚决阻止其进城。说:“他们如敢乱来,则以武力解决之。“当廖团移兵木弄时,匪首杨保姚卑卑也紛纷派人联系,要求云魁率部攻打铜仁城,廖团中有的官兵也闹着要来攻城。云魁不同意,说:“那些土匪和我们不同,现在攻城是可以拿下但那些土匪进城后,不听约束.烧杀掳抢把铜仁搞烂了,我可负不了这个责任”,又将队伍拉回江口。

1950年元月,廖团与各地的联络完全中断,军需补给已处于绝境,江口县周边的地区全部为解放军所控制。这时云魁已认识到惟一出路是起义投诚,但又不知后果如何。正在他走投无路,苦闷焦虑时,杨干民(原铜仁地方驻省参议员)奉贵州省人民政府之命持张立(贵州省人民政府西路代表团团长,原与云魁共过事,是老朋友)亲笔书信于元月底由贵阳至江口交与云魁。内容是:“全国都解放了,你还在做梦,不知死活,人民政府对起义的国民党部队的政策是宽大的,只要投向人民,一律不咎既往,不要怕,我给你负一切责任,省人民政府准许你们起义。”阅信后,云魁产生了起义的念头。后经人民政府的特派代表孟庆瑷、魏祥三、杨干民、王国宾4次往返廖团,对其宣传教育,晓以大义,终于敦促云魁下定起义的决心。云魁遂与其部下提出起义的有关问题,他们见大势已去,无路可走,表示赞同。遂派团附刘坤、廖文祥等人前往铜仁军分区送达(起义报告》,得到司令马宗凯的欢迎和支持。2月6日,廖团在江口正式宣布起义,云魁首先扯掉国民党帽徽、领章,并说:“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我们背叛蒋介石。”7日,起义部队由江口出发,8日到达政府指定的地点谢桥驻扎整编。不久原在万山为匪的杨政国率100余人枪假装向人民政府投诚,军分区将其部编人廖团2营,杨任营长。军分区派干部杨文斗、冯瑗作代表常住廖团。整训期间,云魁已发现个别官兵以闹军饷为借口,在暗

地里策划叛变的情况,云魁虽然多方做工作力求劝阻平息此事,但未把情况及时向铜仁军分区报告。

3月上旬一天晚上,廖团3营营长唐不违伙同2营营长杨政国趁云魁进城看病之际,拉着2营3营机枪连士兵叛逃至六龙山为匪,接着1营3连也叛变。云魁见势不妙,急将实情报告军分区,要求马司令员采取紧急措施来接管未走的人员。当晚军分区派出警卫连赶赴廖部驻地,接管了团部,1营营部,1营2连的全部人员约150余人。

云魁对自己率领的部队发生叛变的严重事件,深感责任重大,主动向上级申请,愿意放下武器专心学习。1950年3月起,先后到第五兵团招待所、革命大学高级研究班、重庆西南高级研究班学习。1952 年6月转业到地方,1953年7月到铜仁儿童教养院工作。1956 年6月到县食品公司工作。不怕脏、不怕累,常常赤脚进猪圈扫粪便,把环境卫生搞得干干净净,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1957年反“右”时领导公开出面保护他。1962 年调地区五金公司储运课任副课长,他从不讲资格,与群众关系很密切,人们习惯地称他为廖团长。晚年患有严重气管炎,常常带病坚持工作。1978 年退休,1982年2月病逝。(碧江区纪委监委)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