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铜岩夜景。
“飒飒风来红树里,跨鳌亭高江心峙。”当你来到铜仁市的三江公园,就会看到在大小两江汇流的铜岩上,建有一座亭子,叫做“跨鳌亭”。
为什么要把亭子建在铜岩上,为什么又要把这座亭子叫做“跨鳌亭”呢?老铜仁的人都知道,这是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自从2010年提高锦江蓄水的水位后,我们已经很难看到铜岩周围的情况了。但在水位提高以前,铜岩旁迎小江处,有一片沙洲隐藏在水中,过去传说,每当遇到乡试之前,如果这片洲露出水面,铜仁的人一定有中榜的,所以,这片沙洲过去又叫做“挂榜洲”。
望子成龙,是中国自古以来做父母的普遍心理。既然这“挂榜洲”有如此的灵验,铜仁人自然就对它另眼相看了。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分守新镇道的右参议蔡潮,根据这个传说,顺应铜仁人的心理,首先在铜岩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并按照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意思,把这座亭子取名为“跨鳌亭”。
过去虽然大家都在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就是只要发奋读书,一旦金榜题名,那豪华的住宅、漂亮的老婆和高工资都会随之而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古代真正能送得起儿子读书的,却非常的少。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读书人一少,自然就金贵了。以前对读书人特别敬重,凡是考取了秀才的,要穿上蓝衫,见了县官可以不下跪,没有取消秀才资格前,犯了事县官也不准打屁股;考取了举人的,就要称之为“老爷”了。
秀才们到了要去考举人的前七天,地方官就得按照古制举行“宾兴大典”。“宾兴大典”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县官用公款设宴请本县的秀才们搓一顿。现在自然是玩不起这种“宾兴大典”了,因为如果政府要把中考的学生都请去吃一顿,财政可就负担不起了。
过去铜仁读书人少,宾兴大典便在铜岩上的跨鳌亭里举行,“酌旨酒以盈卮,于斯亭以宠饯”,以求个“独占鳌头”的吉兆。在这个时候,铜仁的各族人民“环城聚观”,家长们眉飞色舞,隔江指指点点,说胖的那是你家二狗高的那是我家大毛什么的,一时热闹非凡。清朝康熙后期,铜仁读书的人多了起来,跨鳌亭上摆不下那么多的座位,宾兴之宴便不再设在亭子里面了,但学子们在其他地方吃饱喝足后,仍要渡江登亭,以求“占鳌”之兆。
跨鳌亭既然在铜仁的百姓中有如此的分量,来铜仁做官的领导们自然也不敢怠慢。万历十九年(1591),参议史旌贤重修跨鳌亭。万历三十六年(1608),亭子被大水冲毁。两年后,周兴祚任铜仁知府,在铜岩上建“枕涛亭”。清朝康熙八年(1669),铜仁县知县赵景福重建跨鳌亭,“以维文风,踵行宾兴大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府苏稷在铜岩上新建上、下二亭,易“铜岩”名为“小金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庄有仪任铜仁知府时,见亭子歪歪倒倒的,又重新建造。到了嘉庆十三年(1808),亭子又不行了,新任知府徐正青应铜仁百姓的要求,又重建跨鳌亭。
光绪皇帝废除科举、改兴学堂后,跨鳌亭似乎不再那么受人重视了。民国初年,驻铜仁的黔军旅长卢焘见亭子已经不成样子,便改用砖木结构重建。民国22年(1933)6月13日,下了一夜的倾盆大雨,到了天亮时,大小两江的洪水一起涌来。据当时目击的老人回忆,当水漫铜岩时,还能听到夜宿于铜岩无法撤回的三个尼姑的念经求佛声和击打木鱼声,一阵洪峰卷过,刹那间人声全无,水退之后,铜岩上的建筑及昔日葱郁的树木全部荡然无存。
转眼又是一个甲子过去,人世沧桑,江山依旧。1993年,铜仁市集资20万元,重修跨鳌亭。六角攒尖的三层新亭底面积为24.5平方米。高17.7米。红漆的钢混凝土圆柱,覆以黄色的琉璃瓦,光秃秃的铜岩在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后,不仅重展新颜,其规模和气势更是胜过历朝历代。特别是在亭上随着亭的轮廓安装上彩灯后,每当夜幕降临,水波荡漾,彩灯闪烁,水上水面各一座灯亭,一静一动,为风光旖旎的铜仁又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2010年9月,贵州省第五届旅游发展大会由铜仁地区承办,省委省政府要求省直各部门对此加大对铜仁的对口工作支持力度,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文物局对口支持铜仁,投资320万元,重修铜岩阁、跨鳌亭。
重修的铜岩阁、跨鳌亭均面对三江公园,改用铜顶、铜瓦、铜柱。铜岩阁高20.10米,寓意重修年份。阁为三面歇山六角攒尖三层建筑(其中可视的两层),三个歇山面形成人字形,与三江相对应(分别对应大江、小江和锦江)。第一层系石材堆砌假山,上围石栏,栏心刻二十四孝图;第二层外立六柱,柱挂黑底填金楹联三副,梁枋下悬挂落,中有三柱,有梯可上;第三层装花窗,藻井绘八卦图案和儒、道、释三教传说故事。跨鳌亭居下,为三柱小亭,柱挂楹联一副,梁枋下悬挂落,绘铜江八景。
铜岩阁、亭由贵州省建筑研究设计院设计、贵州省文物局负责,贵州省保利园林文物古建有限公司承建,贵州三维工程监理公司负责工程监理,铜仁地区文物局、铜仁市文广局、铜仁市文物局实施。于2010年7月开工,9月10日完成主体工程,2011年6月完成所有文化内涵和装饰工程。(碧江区纪委监委供 刘新华 整理)